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信号及应急措施

/ 2

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信号及应急措施

承德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檀立端   067000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或过敏性反应性休克。它通常由药物、食物、昆虫叮咬等过敏原引起,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为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过敏性休克的本质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介导的严重变态反应。当人体接触到特定的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反应,导致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循环衰竭和组织器官缺氧。这一过程可能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快速发展,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并不总是与过敏原的接触量成正比。有时,即使是极小剂量的过敏原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此外,某些因素如运动、情绪压力、同时使用某些药物等,可能会增加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或加重其症状。

识别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信号是及时干预的关键。过敏性休克可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其主要表现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往往最先出现,患者可能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喘息,严重时可出现喉头水肿导致窒息。心血管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发展为休克。皮肤黏膜症状包括全身皮疹、血管性水肿、瘙痒等,其中喉头水肿最为危险。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加重脱水和循环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意识模糊等往往提示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有时并不会出现典型的全身症状。因此,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即使出现轻微症状也应保持高度警惕。此外,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其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可能不典型或易被忽视。例如,老年人可能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或跌倒,而不是典型的皮疹或呼吸困难。因此,在评估这些特殊人群时,医护人员需要格外谨慎,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

一旦怀疑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首要任务是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同时立即停止可疑过敏原的接触。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应让其平卧并抬高下肢,以改善回心血量。如出现呼吸困难,则应采取半卧位。对于已经出现休克或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应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为后续用药和补液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应立即呼叫专业急救人员或将患者转送至医疗机构。在等待专业救援的同时,旁观者可以协助患者使用自备的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如果有的话)。此外,保持患者温暖,松解紧身衣物,避免患者进食或饮水(以防误吸),这些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患者状况。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询问他们是否携带个人急救药物也很重要。总之,在专业救援到达之前,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可能会挽救患者的生命。

药物治疗是过敏性休克救治的核心。肾上腺素是首选药物,它可以快速改善症状。肾上腺素能够收缩血管,提高血压,同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呼吸困难。对于成人,通常建议肌肉注射0.3-0.5毫克肾上腺素(1:1000溶液),必要时每5-15分钟重复一次。对于严重休克,可考虑静脉滴注。使用肾上腺素时需密切监测患者反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除肾上腺素外,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减轻炎症反应,但其起效较慢,不能替代肾上腺素。常用药物如氢化可的松,成人剂量为100-200毫克静脉注射。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可缓解皮肤症状和组胺介导的反应,成人剂量为25-50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休克的治疗中有其作用,但它们不能代替肾上腺素,也不应延误肾上腺素的使用。对于反复发作或难以控制的过敏性休克,可能需要考虑使用其他药物如血管加压素、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来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呼吸道管理在过敏性休克的救治中同样重要。对于轻度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面罩吸氧。如果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可能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在插管过程中要特别小心,因为操作可能加重喉头水肿。可考虑使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同时,积极的容量管理也是救治的关键。快速补充晶体液是纠正低血容量状态的有效方法。通常建议在前15-30分钟内快速输注1-2升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输液速度和总量应根据患者的血压、尿量和心功能状况进行调整。对于顽固性低血压,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警惕肺水肿等并发症。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严重的上呼吸道梗阻,可能需要考虑紧急环甲膜切开术。此外,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支气管舒张剂治疗。

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医务人员应努力明确诊断并进行鉴别。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接触的食物、药物、昆虫等情况,可能有助于确定过敏原。必要时可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或皮肤试验,但这些检查不应延误紧急治疗。同时,需要与其他类型的休克(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进行鉴别诊断。即使症状得到缓解,患者仍需住院观察至少24小时,因为可能出现迟发反应。出院前,医生应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包括如何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何正确使用自备的急救药物等。对于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脱敏治疗。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考虑到某些可能加重或模仿过敏性休克的情况,如运动诱发的过敏反应、非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此外,某些慢性疾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也可能增加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

预防过敏性休克需要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个人层面来说,了解自身的过敏原至关重要。对于已知有严重过敏史的人群,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自动注射型肾上腺素,并学会正确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应仔细阅读食品和药品的成分标签,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不要等待症状加重。同时,告知身边的人自己的过敏情况,并考虑佩戴医疗警示标识,这些做法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挽救生命。从社会层面来看,加强过敏原管理、普及相关知识、做好高危人群筛查和管理、加强医务人员培训、鼓励相关研究创新等措施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危害。此外,建立完善的过敏原标识系统,尤其是在食品和药品领域,可以帮助过敏患者更好地避免接触过敏原。学校、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也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医疗领域,推广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将患者的过敏史清晰记录并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共享,可以有效降低医源性过敏性休克的风险。同时,鼓励和支持过敏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过敏性休克是一种危险的急症,但通过提高认知、加强预防和及时处置,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呼吁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信号和应对措施,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过敏性疾病防控体系,为公众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