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经济评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中级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经济评价研究

贾铭

620422198901053735

摘要本文针对土壤修复中的经济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文章首先分析了污染土壤修复中经济投入不足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以及完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指出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够提供更多高效、经济的修复技术,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提高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优化对策有助于推动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投入;评价体系;优化对策;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壤修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在实际的土壤修复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土壤修复工作的有效推进。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级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经济评价特点

(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多样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土壤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物理修复技术在修复过程中主要依靠物理方法,如热脱附、固化/稳定化等,实现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去除或固定。化学修复技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性质,包括淋洗、还原/氧化等方法。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代谢能力,实现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生物降解和转化[1]。这些技术的多样性为修复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提供了多种选择,但同时也对技术选择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经济评价的复杂性

污染土壤修复项目的经济评价具有复杂性,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价修复项目经济性的关键环节,修复项目需要考虑直接成本如修复技术的实施费用、设备投入成本等,以及间接成本如修复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价值等。投资回报率是衡量修复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修复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修复技术的有效性、修复项目的规模、修复后土壤的利用价值等[2]。风险评估是评价修复项目经济性的必要环节,修复项目可能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都需要在评估中予以考虑。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退化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通过有效的修复技术可以减缓土壤退化的趋势,保护和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影响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修复污染土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修复污染土壤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清洁、健康的地球[3]

二、中级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经济评价存在问题

(一)技术选择困难

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技术选择困难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污染土壤的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目前可供选择的修复技术繁多且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技术效果的可靠性也是选择技术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修复技术的实际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技术效果的预测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技术实施的可行性也是技术选择的重要依据,修复技术的实施需要考虑成本、时间、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经济投入不足

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往往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尚显不足。政府资金支持不足是导致经济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尽管政府已经认识到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性,但实际的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限制了修复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影响了修复工作的推进。社会资本参与的局限性也是经济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污染土壤修复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相对较高,加之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修复项目的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修复成本的分摊问题也是经济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修复成本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而公众和社会在其他方面的参与度不高,这种成本分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和企业负担,影响了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当前的修复效果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和细化。不同地区的土壤污染程度和类型各异,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修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不足,污染土壤修复不仅关注环境效益,还应关注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修复后土地的再利用价值、对周边产业的影响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也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修复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目前的评价体系对这些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考虑不足,可能导致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三、中级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经济评价优化对策

(一)技术研发与创新

针对污染土壤修复中技术选择困难的问题,技术研发与创新是关键的优化对策。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对土壤污染机制的理解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深入研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等,为修复技术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修复技术的标准化和模块化,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修复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模块化的技术体系能够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和场地条件灵活组合提高技术适应性,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修复技术的创新研发。

(二)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

为了应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经济投入不足问题,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对污染土壤修复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高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项目成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修复工作。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建立土壤修复基金、推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实现修复成本的社会化分摊,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土壤修复项目的贷款产品,提供长期、低息的金融支持。

(三)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效果,完善评价体系是必要的。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细化的修复效果评价标准,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情况,这些标准应考虑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迁移途径等多种因素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强化修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这包括对修复后土地的再利用价值、对周边经济活动的潜在影响以及修复过程中对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价能够全面反映修复项目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如水体、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等。

总结

本文通过对污染土壤修复中存在的经济投入不足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技术研发与创新、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优化对策,这些对策旨在提高修复工作的资金保障能力、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土壤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这些对策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协作和协同,才能实现土壤修复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功晋.基于石化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J].石化技术, 2023, 30(3):197-199.

[2] 程胜,林龙勇,李俊春,等.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地球化学, 2024(001):053.

[3] 孙伟毅,李思诺.纳米材料修复镉污染土壤环境效应与风险评价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00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