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融合方法研究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融合方法研究及应用

李丽

650106198903302028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融合的方法及其应用,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源异构数据的涌现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础,然而如何有效整合这些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统计分析融合法、机器学习融合法、深度学习融合法等数据融合方法的基本原理、优势及局限性,进一步探讨了数据融合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污染事件预警与溯源、生态修复效果监测以及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展示了数据融合技术在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数据融合;生态环境监测;机器学习;污染预警;生态修复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单一数据源监测方式已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需求,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成为提升监测能力的重要途径。数据融合技术通过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数据,形成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全面、准确认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融合的方法及其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是一种将多个数据源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以产生比单一数据源更全面、准确的信息的过程,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数据融合技术能够整合遥感、地面监测、无人机巡检等多种数据源的信息,形成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多维度、多层次认知[1]。通过数据融合可以消除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冗余和矛盾,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一)统计分析融合法

统计分析融合法是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数据融合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数据的统计量来实现数据的整合,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统计分析融合法常用于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数据的融合,可以利用加权平均法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遥感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对某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评估[2]。卡尔曼滤波等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动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融合,通过预测和更新过程,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实时跟踪和预测。统计分析融合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统计分析融合法通常假设数据间存在线性关系,难以处理非线性关系复杂的数据;该方法对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要求较高,若数据中存在较多噪声或异常值,可能会影响融合结果的准确性。

(二)机器学习融合法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机器学习融合法能够自动学习数据间的复杂关系,提高数据融合的精度和效率,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算法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融合中表现出色,能够处理高维、非线性数据,并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机器学习融合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关系,自动提取数据特征,提高数据融合的智能化水平,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挑战,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数据作为支撑,而实际监测中往往存在数据缺失、噪声等问题;机器学习模型的选择和参数调整对融合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具体任务进行精细调整[3]

(三)深度学习融合法

深度学习模型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能够自动从原始数据中提取高层次的抽象特征,为数据融合提供有力支持,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深度学习融合法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监测数据,实现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精准评估。可以利用CNN对遥感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结合地面监测数据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估;RNN等模型还能够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实现对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深度学习融合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自动学习数据间的复杂关系,提高数据融合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深度学习模型的解释性较差,难以直接理解模型内部的决策过程。

(四)融合算法比较与选择

根据监测任务的具体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监测任务可以选择计算效率较高的统计分析融合法或机器学习融合法中的快速算法;对于需要深入挖掘数据间复杂关系的任务,则可以选择深度学习融合法。还可以考虑将多种融合算法进行组合使用,形成混合融合策略,通过结合不同算法的优势,实现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融合效果。在选择融合算法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特性,如数据的规模、维度、分布等,对于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深度学习融合法可能更具优势;而对于小规模、低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融合法或简单的机器学习融合法则可能更为高效。

三、数据融合应用探索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数据融合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将遥感数据、地面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进行融合可以形成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评估。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大范围的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信息,结合地面监测站点的水质、空气质量数据,以及气象数据中的降水、温度等信息,可以综合评估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这种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能够揭示生态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二)污染事件预警与溯源

在污染事件发生时数据融合技术能够迅速整合多种监测数据,实现污染事件的快速预警和精准溯源,通过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污染物的扩散路径和浓度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污染源的位置和范围。例如,在发生水体污染事件时可以整合水质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遥感卫星的水体光谱数据以及气象数据中的风向、风速等信息,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快速定位污染源并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趋势,这对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污染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修复效果监测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需要对其效果进行持续监测以评估修复成效,数据融合技术可以整合多种监测数据,对生态修复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例如,在湿地修复项目中,可以通过遥感数据监测湿地的植被恢复情况、水体质量改善情况等;同时结合地面监测数据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等,形成对湿地修复效果的综合评估,这种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生态修复的效果,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

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数据融合技术还可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实现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可以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与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进行融合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与城市规划数据、交通数据等进行融合应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这些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不仅有助于拓展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范围还能够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创新。

结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融合的方法及其应用,展示了数据融合技术在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还探讨了数据融合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污染事件预警与溯源、生态修复效果监测以及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进一步验证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据融合技术将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思雨,范雪环,孙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生态环境数据应用场景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10):5.

[2] 张文渊.融合GNSS和RS数据的三维水汽层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测绘学报, 2024, 53(2):395-395.

[3] 李爱军,李伟.无人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 2020, 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