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对近视儿童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对近视儿童的应用效果研究

倪梦茜

苏州市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和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5000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对近视儿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近视儿童70例,时段: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随机分为35例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模式)、35例观察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对比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等效球镜度数低于对照组,眼健康行为评分、家庭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近视儿童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家庭支持教育模式效果显著。

关键词:近视儿童;保护动机理论;家庭支持教育模式

儿童近视呈高发态势,其病因与遗传、环境、用眼习惯、使用电子产品等因素密切相关,儿童处于视力发展关键时期,近视对其日常生活、视力发育影响较大,若近视控制不佳,可能进展为高度近视,或并发其他眼部疾病。在儿童近视防控领域,家庭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引入保护动机理论,落实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利用个体保护自身、家人免受伤害的本能动机,予以近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指导,促使其改善健康行为[1]。现对该模式的实践应用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视儿童70例(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随机分为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两组儿童年龄为(8.43±2.60)岁、(8.52±2.64)岁,男女比例为20例/15例、19例/16例,等效球镜度数为(-1.74±0.43)D、(-1.76±0.41)D,组间资料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①近视诊断明确;②轻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3.00D;③年龄5~12岁;④儿童、监护人可良好配合。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眼部疾病;②父母双方存在高度近视;③合并严重内科疾病;④生长发育异常;⑤出现近视并发症;⑥儿童及家属失访。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向家长发放近视宣传手册,口头讲解近视发生机制、诱发因素、典型症状、防控及治疗方法、危害性等,强调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如科学配镜、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眼疲劳、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组建健康教育小组:选拔护理人员参加,围绕儿童近视理论知识、防控要点、动机保护理论等内容,开展统一培训,小组共同分析儿童近视防控现状、家长认知水平、家庭支持力度等,确定家庭支持教育方案;(2)健康教育形式:组建近视儿童微信交流群,指导家长扫码加入,定时推送健康知识,进行门诊一对一宣教,时间30min,每4周1次,进行电话随访,每2周1次;(3)确定健康教育内容:①以家长为宣教对象,强化基础知识宣教,如近视发生原因、危险因素、控制方法、生活注意事项等,强调近视危害性,树立爱眼护眼信念;②以儿童为宣教对象,利用卡通图片、科普视频,提升儿童认知,纠正儿童不良用眼习惯;③共同分析儿童近视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难以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缺乏户外活动等,提供相应健康指导,家长督促各项健康行为落实,如每日户外活动80~120min、持续用眼45min后休息、坚持做眼保健操等;④由家长为近视儿童提供情绪、心理支持,鼓励儿童坚持爱眼、护眼行为,通过语言沟通、亲子活动等形式,改善儿童情绪状态。

1.3观察指标

(1)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进行视力检查,测定等效球镜度数;

(2)时间点同上,选用工具家庭支持量表,分值0~15分,得分越高家庭支持水平越高,选用工具眼健康行为问卷,共35个条目,采用2级评分法,总分35分,得分越高眼健康行为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检验标准。

2.结果

2.1 近视控制效果

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等效球镜度数(±s,n=35,D)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1.76±0.41

-1.80±0.29

对照组

-1.74±0.43

-2.31±0.35

t

0.1991

6.6380

P

0.7427

0.0000

2.2 眼健康行为及家庭支持情况

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眼健康行为评分、家庭支持评分对比(±s,n=35,分)

组别

眼健康行为评分

家庭支持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20.45±4.02

31.08±2.60

7.24±2.01

13.49±1.04

对照组

20.69±4.11

26.33±3.47

7.35±2.06

10.65±1.92

t

0.2470

6.4809

0.2261

7.6946

P

0.8057

0.0000

0.8218

0.0000

3.讨论

儿童近视以远视力减退、视疲劳为典型症状,其以屈光不正、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为病理基础,在近视儿童治疗领域,以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为主要手段,可矫正视力,减轻视疲劳,在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儿童及家长健康教育,以此控制等效球镜度数增长。常规健康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儿童、家长主动性,干预效果有限。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实施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将儿童、家长同时作为宣教对象,激发其内在动机,促使眼行为健康改变,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本研究中,干预后实施等效球镜度数对比,观察组更低,实施眼健康行为评分、家庭支持评分对比,观察组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组建健康教育小组,选择多样化宣教形式,将家长、儿童均作为宣教对象,在近视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增加家庭支持力度,依据儿童近视管理存在问题,落实相应干预措施,并从心理层面予以儿童家庭支持,可获得理想成效[3]

综上所述,针对近视儿童,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实施家庭支持教育模式成效显著,可改善近视儿童眼健康行为,提高家庭支持水平,以此控制儿童等效球镜度数增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青青.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家庭支持教育模式对近视儿童的应用效果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23.

[2]张颜,常潇匀,祁阳.家庭支持在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眼健康行为与近视程度间的中介效应[J].妇儿健康导刊,2023,2(09):11-14.

[3]谢素贞,杨玉兰,黄松杰,等.家庭干预模式应用于儿童近视控制的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