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强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强化

徐立乐

武汉兴发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8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兴起,城乡建设活动蓬勃开展,推动我国建筑业迈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尽管建筑企业实现了显著的业务扩张,但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却未能与企业快速增长的步伐保持同步,尤其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领域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这些不足不仅威胁到工程的顺利推进和质量控制,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如何优化安全管理机制,使之与企业发展速度相匹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强化措施

  引言

  大部分建筑施工活动在户外环境下展开,面临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因素繁多、项目周期较长、作业条件艰苦等挑战,尤其某些工程还伴有高度的安全风险。频发于各地建筑工地的安全事故,已导致众多人员伤亡及巨额财产损失,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鉴于此,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以消减潜在安全威胁,遏制事故发生的概率,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工种类别繁多,技术实施层面错综复杂,加之户外作业的特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施工活动带来了重重挑战。据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在职业伤害事故中的占比持续偏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因此,如何有效地削减建筑事故的发生频率,成为了我们亟需深思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虽已出台多项安全法规,并构建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框架,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减少了安全事故,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国际发达水平相比较,我国在建筑安全的管理现状仍面临巨大压力,其核心问题在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够健全和完善。这表明,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对于推动我国建筑业安全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现状

  2.1 施工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不足

  随着机械化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虽然极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但同时也引入了一系列安全风险。遗憾的是,许多施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设备维护与检查的重要性,缺乏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来确保机器处于最佳状态。这不仅表现为对设备日常维护的忽视,还包括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导致违规操作频繁发生,如未进行设备启用前的安全检查等,这些都为施工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

  2.2 施工单位安全意识淡薄

  在一些建筑企业中,“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并未得到充分贯彻,尽管安全被视为生产的首要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价值的生产活动。这些企业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强调安全生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安全意识并未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措施。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材料、人员密集,若企业疏于管理,安全事故极易发生,不仅威胁到工人的生命安全,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形象。

  2.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能力低下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差异加剧,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主力军,但他们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这无疑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虽然一些建筑企业顺应国家改革趋势,逐步转型为管理型企业,但由于长期以来管理模式的惯性,以及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导致专业施工人员短缺。于是,外包公司应运而生,但这些纯粹的施工队伍往往在安全管理上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投入。即便中标企业会委派安全管理人员到施工现场,这些安排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实质性的安全管理效果。同时,现场安全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持续强化,安全管理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安全管理漏洞依然普遍存在。

  3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现场管理要点措施

  3.1 强化安全管理认知的深化与推广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诸多要素中,安全管理占据着核心地位。提升对此的认识,首先需要从建筑公司内部做起,确保所有参与人员从观念上根本认识到安全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这包括施工人员、现场管理人员乃至高层决策者,每个人都应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为此,公司应举办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构建一套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管岗位,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监督网络,确保安全管理措施得以不折不扣地执行,促进安全管理机制的持续优化和进步。

  3.2 全面实施“一控四管”监督控制机制

  在安全管理的实践操作中,强化监督与管理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一环。企业应着重构建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作为对既有安全管理模式的补充与强化。通过引入“一控四管”(即总控制加上视频监控、信用监管、项目监管、人员监管、企业监管)的全方位监管模式,对施工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控与管理。视频监控可以实现对现场作业的远程可视化管理;信用监管则通过建立施工单位信用档案,激励守信、惩戒失信;项目监管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符合规范;人员监管重点在于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与合规操作;企业监管则从整体上审查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与执行情况。此外,企业还必须在合同管理、安全操作规范执行、合法合规用工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3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实践中,不仅要确保管理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将监督和定期检查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通过细致的风险辨识,提前制定针对重大危险源的防控预案,确保安全管理措施针对性强、执行有力。建立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项监督部门,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更能营造一个重视安全、鼓励合规的良好氛围。日常监督中,应鼓励主动发现潜在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制定并执行纠正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消除隐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事故。同时,建立健全整改复查机制和奖惩制度,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执行,且对表现优异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而对违反安全规定的,则应严格按规定惩罚,避免安全管理仅仅流于表面形式。

  3.4采用“事前风险监控、预防为主”的科学管理模式

  "在工程建造现场,'安全优先,防范为本'构成了安全管理的核心原则,强调通过识别并消除事故隐患,以及在事故发生前对危险情况的严格管控,以确保工地安全无虞。因此,现今的工程安全管理实践中,采纳了一种科学的管理策略,即‘提前风险监控,防范优先’,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实时的风险预警系统于施工现场,能够预先警示潜在的作业危险,从而达成预防事故的前瞻性目标。其实现路径可概括为四个核心环节:

  (1)风险识别:此阶段聚焦于从人员、机械、环境和管理(简称'人机环管')四大维度全面审视可能的风险源,经由系统的搜集与分析,建立企业专属的风险要素信息库。(2)风险评估:基于已识别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并依此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3)风险预警设定:通过持续监控风险状态并进行前瞻性评估,依据风险级别设定不同层次的预警信号,以便及时采取行动。(4)风险响应与控制:依据预警级别的不同,采取分级应对措施。极高风险(红色预警)时,立即停止所有作业;高度风险(橙色预警)则要求立即整改;中等风险(黄色预警)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整改;而低度风险(蓝色预警)则需加强监控与防护措施。这一系列步骤共同构建了一个闭环的风险管理流程,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5建立并完善安全生产制度

  缺乏严谨的安全生产规范,任何企业的声誉与经济效益都将面临考验。在此背景下,安全生产制度不仅是保障建筑工程高质量、高效完工的关键支柱,也是开展工程管理任务与指导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石,它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有效规范生产行为,守护生产安全。因此,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显得尤为关键,它承载着重大的实际价值。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作业中,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将为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各类型员工及各个职能板块明确界定安全职责,通过制度层面的强化,深化全员的安全意识,犹如为企业的安全管理照亮方向,激励全体员工从多方面、多维度自觉提升安全生产的行为标准。这不仅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积极发展,让安全成为每一位员工心中的自觉行动准则。

  结语

  建筑施工现场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且潜在危险众多的环境,任何管理上的疏漏都可能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因此,为了守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及维护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确保工程进度如期推进,加强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变得至关重要。这包括有效识别并减少安全隐患,保证施工活动在一种组织严密、顺畅进行的状态下展开,从而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

  参考文献  :

[1]严爱民.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系统研究[J].山西建筑,2016,03(01):79~80.

[2]柯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7,04(2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