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危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胡福平

六合区人民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1500

【摘要】目的:急诊胸痛患者采用危机管理模式急救护理干预,研究危机管理模式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样本抽取节点为2023.05-2024.05,构成来源为急诊胸痛患者,收录样本为80例,红蓝球法随机拟定2组,即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0例,危机管理模式急救护理干预),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整体舒适度指标方面,研究组表现较对照组有所提升(P<0.05)。结论:对急诊胸痛患者施行危机管理模式急救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比较,其能够达到比较明显的护理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提升患者整体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危机管理模式;急诊胸痛;急救护理

胸痛是急诊患者中较为常见且症状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胸痛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患者会出现心血管事件等危急情况的发生[1]。所以对于急诊胸痛患者的急救护理十分重要,危机管理模式是一种应对危机事件并做出快速决策的护理模式,注重协调沟通,迅速行动和有效团队协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危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通过对危机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进行观察和评估,探讨其在急诊胸痛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护理服务。通过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护理质量,推动危机管理模式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临床指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样本抽取节点为2023.05-2024.05,构成来源为急诊胸痛患者,收录样本为80例,红蓝球法随机拟定2组,即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0例,危机管理模式急救护理干预),对照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25-75岁,平均(52.34±6.17)岁;入院时间15-30min,平均(24.53±3.24)min,心肌梗死12例,心绞痛6例,心肌炎8例,肺栓塞以及其他14例;研究组: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26-76岁,平均(53.18±6.25)岁;入院时间16-32min,平均(24.62±3.28)min,心肌梗死8例,心绞痛10例,心肌炎7例,肺栓塞以及其他1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审核且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动态记录,及时处理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胸痛的部位,程度等,发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上报主治医生处理,遵医嘱完善血常规,心肌生化标志物,血气分析等检查指标,询问患者及家属病史,包括此次胸痛发作的时间,既往胸痛病史,既往心脏疾病病史以及用药情况等。

研究组接受责任制护理干预,当急诊接收到胸痛患者时,需要立即进行快速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持续时间,疼痛特点以及伴随症状。在危机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应该优先评估患者病情危急的程度,快速决定急救的措施。在急诊情况下,时间至关重要,采用危机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应该迅速组织急救团队分工合作,协作行动,快速反应,迅速实施急救措施,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救治。在危机管理的模式下应该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护理人员,医生,急救人员等应该密切合作,有效分工,协调配合,保证急救措施的快速实施和全面覆盖。对于胸痛患者在急诊时很可能出现情绪焦虑,在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引导患者保持冷静,配合治疗危机管理模式,强调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增加与患者的参与感,提高对治疗方案的接受度。根据患者胸痛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心脏问题,肺部问题或其他原因,随时准备进行心电监护,氧气吸入,急救药物等紧急处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高度警觉,随时准备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在急救措施的实施后,应该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观察,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危机管理模式强调持续性的监测和评估,保证患者的病情稳定并有所改善。

1.3观察指标

①关注并对比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首次离床活动和最终住院时间等直接反映医疗效益的重要指标。

②通过我院自主研发的舒适度量表,从环境、社会文化、身心状况等方面评价患者在疗程的感觉状态,共计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愈佳。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分为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²),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版本)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使用样本数量和百分比表示(n,%)。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当P值小于0.05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干预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临床干预比较±s

分组

例数

住院时间(d)

排气时间(h)

拔管时间(d)

下床活动时间(h)

对照组

40

7.24±1.35

34.12±2.41

6.74±1.65

37.87±2.96

研究组

40

6.03±0.72

23.62±1.34

3.23±0.28

29.18±1.34

t值

-

5.002

24.083

13.264

16.915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整体舒适度比较 

研究组各项舒适度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2。

2 整体舒适度比较±s

分组

例数

心理精神

生理职能

社会文化

环境

总分

对照组

40

19.24±4.35

17.45±4.38

18.85±3.67

18.92±4.17

74.06±16.57

研究组

40

23.37±5.81

24.04±5.87

23.26±5.39

24.07±5.46

94.74±22.53

t值

-

3.599

5.691

4.277

4.741

4.677

P

-

0.001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胸痛是急诊患者中一种较为常见且潜在危险性较高的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发生的表现需要进行及时的救治[2]。危机管理模式是一种在面对危急情况下组织团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护理模式。

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救治的速度和效率,该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紧急反应,护理团队能够快速有序的处理急诊情况,减少因反应不及时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能够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除此之外,危机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团队沟通和协作的效率,护理人员在危机情况下需要快速的做出决策和行动,并保持有效的沟通,以确保信息传递和任务执行的准确性,危机模式提倡开放性的沟通和有效协作,有助于打破职责上的壁垒,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急救护理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事故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3]。在此模式下,护理团队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指南执行任务,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和操作的失误,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临床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整体舒适度指标方面,研究组表现较对照组有所提升(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胸痛患者施行危机管理模式急救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比较,其能够达到比较明显的护理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提升患者整体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丹丹,宋莉红,刘海燕,裴晓璐.基于危急值报告流程的链式护理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急救效率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5):669-673.

[2]倪瑜琳,宋景丽.胸痛中心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4):752-756.

[3]周亚娟,张莉.固定急救反应团队联合急救程序化管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6):12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