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优化策略

陈佩佩

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和建设项目类型的多样化扩张,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现浇建造方式的新型建造模式,正日益走向市场成熟。然而,尽管装配式建筑以其独特优势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高成本问题仍是制约该行业快速扩张的关键因素。据统计,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整体建筑业中的占比尚不足10%,揭示了这一领域尚存的发展瓶颈与挑战。文章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状况,比较了装配施工成本与现浇铸成本,最后列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等。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影响;优化措施

  引言

  我国正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增加其在新建工程项目中的比重,以此加速建筑业的现代化转型。然而,在这一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相关的产业链条和关键环节仍面临不少挑战与短板,尤其是装配式建筑的计价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的工程造价预算方法及成本控制措施在应对装配式建筑特有的复杂性时,显得不够精确与高效,影响了建筑企业施工质量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首要优点是显著提升的生产效率。相较于传统现场浇筑方式下施工的多维度、立体交叉和连续性特点,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预制和机械化安装的模式,如同汽车组装,通过将预制构件精确拼装来大幅度减少现场施工作业,这一流程不仅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建造质量。并且,装配式建造过程较少受外界天气和环境干扰,促使工程进度加快,缩短整体建设周期。

  其次,装配式建筑遵循高标准制造原则。所有构建部件均在受控的工厂环境下生产,这有效规避了现场施工可能因技术人员技能差异、恶劣环境条件及天气变化等因素导致的问题。在严格的生产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指导下完成的构件,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统一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整体标准和耐久性。

  2装配式建筑施工问题

  (1)设计复杂性增加,导致设计成本上升。当前,装配式建筑设计虽沿用了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框架和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需额外整合构件生产、拆分等特定环节于设计流程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和原则来指导预制构件的设计、图纸绘制及其拆分细节,设计工作面临较大挑战。设计者需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不仅要确保设计的精确性和严谨性,还需在设计图纸中详尽展示预埋件布局、配件选择、节点连接等技术要点,这无疑增加了设计的复杂程度和成本。因此,从事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应对设计工作的高要求,而这无疑也推高了设计服务的费用。

  (2)管理机制不完善,造价控制难度大。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区别于传统建筑项目管理,其在决算审计阶段尤为凸显其复杂性。需严格依据造价成本管理的各项指标进行操作,特别是对于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审核,需细致考量各项费用,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生产成本、审计费用以及其他间接成本。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基础构成单元,其品质、成本控制以及采购价格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总成本。若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整合和监管从生产到采购的全过程,可能导致项目成本失控,影响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因此,建立健全涵盖设计、生产、采购、施工全链条的造价管理体系,对于实现装配式建筑的高效和经济建造至关重要。

  3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优化策略

  3.1 实施全面监督和控制

  在建筑工程结算审核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预决算动态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涉及预算的科学编制与严格执行,还包括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严密监督、定期考核及适时调整。具体实践中,应紧密结合项目进度安排与实际施工状况,实施灵活高效的工程价款结算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中期结算、年度结算及最终竣工结算,旨在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变更事项的发生,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支出。监督控制机制应覆盖经济评估、技术应用、合同条款等多个维度,强化合同管理的规范性,确保现场签证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完备的工程资料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些措施共同作用,可避免决策失误,降低风险。此外,还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采取相应策略,保障项目平稳推进。

  3.2 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配套效益

  为了最大化装配式建筑的优势,需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协调设计、生产、施工、运输直至运维的全链条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产业链结构,提升各环节间的协同效应。应鼓励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布局,推动产品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同时优化物流体系,降低成本。设计领域则需加强通用化、模数化及标准化设计,促进设计与施工、材料选用的一体化集成,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额外成本。施工企业也应得到支持,鼓励其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技能水平,通过采用更高效的组织模式和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升整体建造效率。

  3.3 促进施工技术的科学改进

  项目规划之初,就需确立严格的规划文件,并确保其经过专业部门的审定,以赋予其法律效力,作为后续投资与建设的基石。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科学的价格控制体系不仅能为合同签订、融资贷款、资金运作和物料管理提供坚实依据,而且对于施工技术的持续优化同样关键。针对装配式建筑,其主体结构和预制构件的安装顺序直接关联到工程造价,因此,成本管理团队必须保持对施工现场情况的实时掌握,确保设备运行数据的准确收集与分析,以便快速响应,精准控制成本。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极大促进施工技术的科学进步,提升整体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 完善装配式建筑造价计量规范

  在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一个科学、细致且与时俱进的工程计量计价规范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方式在建造工艺、材料使用及构造细节上存在本质差异,现行的计量计价规范往往难以全面、精确地覆盖装配式建筑的特殊性,如在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上可能出现遗漏或不适应的情形。因此,针对装配式建筑特点,对计量计价规范进行补充和完善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包括对新增的PC构件(预制混凝土构件)计量项的细化,如具体到构件的数量、体积、内置钢筋量、各类连接件和填充物的数量等,也涉及对传统计量项目进行重新审视,确保其描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以适应装配式建筑的新要求。通过这样的规范完善,可以确保造价管理的精确度,增强造价控制的时效性,为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3.4 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要注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施工技术人才培养上,应强化对预制构件吊装、装配连接技术等关键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减少因技术不熟练导致的施工错误和成本增加。同时,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对传统与现代施工方式差异的认识,提升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造价管理人员,则需深化其对装配式建筑特性的理解,包括成本构成、成本控制的关键节点等,加强其与设计、施工、审计等各方的沟通协作能力,确保造价管理的前瞻性与准确性。通过系统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构建一支高素质的装配式建筑专业队伍,是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结束语

  尽管当前装配式建筑在工程造价控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并实施有效的优化策略,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这些难题,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鉴于装配式建筑在环保、高效、工业化生产方面的明显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因此,必须坚持以施工质量为核心,不断优化造价预算体系,精准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确保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环境友好性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从而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实现建筑产业的绿色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桂利超.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探究[J].散装水泥,2022(02):76-78.

[2]孟洪波.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J].陶瓷,2022(07):186-188.

[3]吴伟英,黄辉.装配式建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四川建材,2022,48(3):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