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疏浚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张晓丹

  摘要:河流疏浚工程是维护河流管理和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于确保航道畅通、防汛减灾及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价值。尽管如此,其对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需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致力于深入剖析疏浚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效应,借助跨学科方法,包括对全球疏浚项目实例的细致考察与生态学、水文学理论的融合,全面解析这些工程在改变生态系统物理结构、影响生物多样性、以及水质变化等方面的复杂作用机理。基于此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展望并提出了缓解策略与建议,旨在促进疏浚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疏浚工程;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生态保护

  引言

  疏浚工程作为强化航道与港口水域状况的关键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航行效率与经济的蓬勃增长。但与此同时,其广泛的执行也加剧了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度。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视角,深入挖掘并分析疏浚作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旨在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提供一个兼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框架。

  1.疏浚工程概述

  疏浚工程,这一专业领域涉及利用先进的挖泥船、专门设计的水下挖掘机械以及其他传统人工手段,针对河流、湖泊、港口及海洋等水体底部的沉积物进行有效清除,旨在拓宽和加深水域空间,确保水路畅通无阻。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当时人们依靠简陋工具如竹篮、铁耙等手工打捞河床淤泥,而今,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化的疏浚技术已发展到令人瞩目的高度,包括使用GPS导航的自动控制挖泥船、高效能的吸泥泵系统等,极大地提高了疏浚作业的效率与精确度。

  疏浚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对航道条件的改善起着决定性作用,还直接关联到水上交通安全与运输效率的提升。通过去除妨碍航行的沉积物,疏浚确保了大型船舶能够安全通行,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内物流的顺畅进行,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施基础。此外,疏浚也是预防洪水、改善水质、恢复水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在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地区,定期疏浚可以增加水体容量,减轻洪水威胁。

  然而,伴随疏浚工程带来的积极效益,其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河流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亦不容忽视。疏浚过程中搅动底泥会释放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同时,改变水流动力学特性、破坏河床稳定性和栖息地结构,也可能导致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丧失,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功能。

  因此,在规划与实施疏浚工程时,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比如事先进行生态风险评估、设定生态敏感区域限制疏浚作业、采用低扰动疏浚技术、以及实施后续的生态修复计划等,以最小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2.疏浚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1 物理结构影响

  疏浚工程通过直接干预河流的自然形态,对河道的物理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人为干预不仅改变了水流的几何边界,如河岸线的形状和河床的宽度、深度,还深刻影响了水流内部的动力学结构。由于河床被挖深加宽,水流的流速、方向以及能量分布均会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河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河床形态的剧烈变动可能导致原有河岸带的稳定性受损,增加河岸侵蚀的风险,同时也可能改变河流的自然弯曲度,影响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底泥的大量搅动不仅直接改变了河床的物理结构,还会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水体中的悬浮固体含量,影响水体透明度,进而干扰光照条件,对依赖光合作用的水生植物生长造成阻碍。

  2.2 生物群落影响

  疏浚工程对河流生物群落的生态影响深远且复杂。首先,施工过程中对河床的直接破坏和改造,可能导致一些特定生物栖息地的永久性丧失,如浅滩、河湾等生态敏感区域,这些区域通常是许多水生生物繁殖、觅食和避难的关键场所。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破碎化,会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特别是对那些对环境变化敏感或专一性栖息地依赖性强的物种,可能面临生存威胁甚至局部灭绝。此外,底泥扰动释放出的沉积物和其中潜在的有害物质,不仅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摄食,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放大生态风险,长期而言可能导致生物量减少和生物群落结构的简化。疏浚引发的水流动力学变化,如流速加快,也可能干扰水生动物的迁移路径和繁殖习性,影响种群的更新和维持。

  2.3 水质环境影响

  疏浚作业对水质环境的潜在威胁不容小觑。疏浚过程中搅动的底泥通常含有丰富的营养盐(如氮、磷),这些营养物质的释放会显著增加水体的营养负荷,促进藻类和其他浮游植物的爆发性增长,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不仅降低了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还可能形成有害的藻类水华,严重时可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规模死亡。此外,底泥中可能还含有历史积累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石油类物质等,在疏浚作业中被重新激活并释放入水体,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污染问题,对人畜饮水安全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合理规划疏浚工程,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对水质的负面影响,是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建议和对策

  3.1 加强前期规划和评估

  在任何疏浚工程启幕之前,首要且至关重要的步骤是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前置规划与深入的环境影响分析。这一复杂过程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核心环节:

  (1)深入自然与生态摸底调查:需对拟疏浚河流的自然属性、生态系统特征展开详尽研究,识别出生态敏感区域,如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以及那些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的地带,确保它们得到优先保护。(2)应用科学模型预测潜在影响:利用先进的生态模型技术,系统预测疏浚作业可能对水体流动模式、水质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连锁反应,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3)科学规划疏浚作业细节:根据评估结果,精心设计疏浚作业计划,明确界定疏浚的地理范围、所需深度及施工时间窗口,旨在通过精准的操作策略,将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干扰降至最低水平。(3)强化公众互动与透明决策:在规划的初期,就应积极纳入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包括当地居民、环保团体在内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与建议,确保规划过程的开放性和决策的公正合理性,从而提升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和环境友好度。

  总之,这一系列严谨的前期工作不仅为疏浚工程的成功实施铺平道路,而且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和谐统一。

  3.2 推广生态疏浚技术

  生态疏浚技术是实现疏浚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关键途径。该技术强调在疏浚作业的同时,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如采用低扰动挖泥设备减少底泥悬浮与扩散,构建生态护岸系统以增强河岸稳定性并提供生物栖息地,以及在疏浚后实施河床与河岸的植被恢复计划,促进生态多样性的快速恢复。此外,生态疏浚还包括对疏浚材料的循环利用,如将部分底泥用于湿地建设或土地复垦,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置问题,又创造了新的生态价值。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与示范项目的推广,生态疏浚理念和技术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认可。

  3.3 加强监测和管理

  疏浚项目的执行需嵌入一个严密的监控与管理系统中,以保障环保举措的严格执行与成效。这涉及到构建一个全面的监控网络,专注于在工程前后对水质状况、沉积物流变特性、生物群体构成等核心指标进行不间断的追踪与评估,确保对任何潜在的生态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应对。同时,要促成一个包含政府管理部门、独立第三方监督机构及社区监督力量在内的多元共治监管框架,协同合作,确保疏浚活动无偏差遵循最高环保标准与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制定周密的紧急应对计划,针对如突发水体污染事件等,确保能即刻启动响应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并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些综合策略的实施,不仅为疏浚工程的平稳推进提供了保障,也最大程度维护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长期稳定。

  结论

  疏浚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疏浚工程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减轻负面影响。通过加强前期规划和评估、推广生态疏浚技术、加强监测和管理等措施,可以实现疏浚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王猛,彭笑孔,周明明.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 [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 (06): 85-88.

[2] 吉美慧.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 2 (22): 42-44.

[3] 王荣方,李卫忠,汪粉明. 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1, (08): 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