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7
/ 4

电影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探讨

郑频波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初级中学

213135

摘要近年来,电影治疗作为国内外逐渐流行的艺术治疗形式之一,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各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通过对当前电影治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回顾与评价,发现电影治疗总体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且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应用开来。本文梳理研究电影叙事疗愈的理论来源和作用机制,探析电影艺术及电影叙事疗愈在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电影疗愈;叙事治疗;艺术治疗;探讨分析

引言

近年来,初中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学业压力、社会竞争、家庭因素、人际交往不良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焦虑、抑郁情绪不可避免,进而会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比如,因价值观缺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空心病”是近年来中国部分学生面临或正在遭遇的一种普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存在“自杀”危机风险。如何增强初中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人文素养,是当下初中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融入电影治疗原理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及评价结果探讨此法的可行性。

1电影疗法的原理和优势

1.1电影疗法的概念

电影疗法(cinematherapy)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Berg-CrossL等创造的一种新型艺术治疗模式,最初定义为“流行电影在一般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应用”,随后又有多名学者对该定义进行补充和完善,现阶段的概念为“基于传统的心理治疗原则的创新方法,以电影中的影像、情节、音乐作为治疗工具,通过引导观影者的心理洞察、启发、情感释放或慰藉等效应促进其心理愈合或成长的一种团体治疗或自助形式”。2003年,电影疗法得到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认可,随后电影疗法发展迅速,目前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学校、临床门诊、精神病院等领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1.2电影疗法应用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学生们相较于阅读来说,更喜欢观看影视作品,追剧、看电影更是很多初中生的日常活动,心理咨询师以电影疗法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符合他们的日常消遣方式,也能够降低他们在心理教育活动中的紧张和不安。影视作品是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影视作品通过展示一些事件的经过、冲突来展现相应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对观看者的思维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本身就离不开对影视作品的观看、分享与探讨,电影疗法通过一些细腻的情感展示更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不愿用语言表达的想法,是很有效果的心理教育工具。(2)能够让学生获得启发,不断成长提到心理教育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心理没有问题,在参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抵触心理,传统的心理测试或者是谈话疗法收集到的真实信息也有限,但是电影疗法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更愉快地投入进去。很多的影视作品都不仅仅是叙事,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和面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初中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沟通交往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升,很多影视作品也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启发,有助于他们转变自己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实现自我成长。比如,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银行家安迪被误判入狱30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要在监狱中度过,监狱中的生活可想而知,但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在监狱中的生活,摆脱繁重的体育劳动和其他犯人的骚扰,甚至申请到了在监狱内建图书馆的资金,在绝望的环境中没有放弃希望,这是很值得初中生学习的,不能被生活中的一点小困难打倒,永远心怀希望才是面对生活的态度。(3)更适合解决班级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初中生所面对的重要问题,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摩擦,有时候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会令他们感觉苦恼。同时,很多家长忙着工作,对于孩子的关系较少,导致家庭关系并不亲密,很多学生对于亲情的认知存在问题,这些都是初中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电影疗法可以展现出这些情感关系的一些细节,让他们更懂得包容,用更加细腻的眼光来看待情感的沟通,增进友情,拉近亲人之间的距离。比如,曾有一个视频片段讲的是父亲在变成丧尸之前将孩子背在背上,在竹竿上挂一块生肉,将竹竿也插在背后,使肉在自己的面前吸引自己,从而将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这样的极端条件下父亲也在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来保护孩子,从中能让人体会到亲情的伟大,这样的短片可以让学生对于亲情有新的认识,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2电影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作用机制

通过电影治疗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可以得知,将电影运用在咨询与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于不同的来访者能够带来不同途径的“影响”,最终达到咨询的目的。不过上述内容多以来访者,也就是个体的角度出发,而对于电影在治疗中如何进行发挥,以及内含着怎样的作用机制,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2.1快速眼动睡眠机制

无论是对于催眠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降低阻抗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来访者能更好地投入,使后期的暗示、建议能更好地被接受。首先,电影作为心理教育载体本身是能够让初中生乐于接受的。看电影对初中生而言,是一种日常的娱乐消遣形式。对学生而言,“看电影”这一活动相比走进心理咨询室进行面对面的咨询,或者进入课堂正襟危坐,听一堂心理教育课,更让人愿意主动参与。其次,对初中生而言,随着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重视自己的隐私与自主支配权。当他们感到隐私被窥探或是处于被说教的一方时,心理阻抗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自然有限。在观影时,黑暗在光亮的银幕与观看者之间形成天然的屏障,银幕与银幕上的内容和在观影者的身体之间物理性地割裂开来。黑暗在观看者之间形成幔帐,在物理上隔离出安全地带,使观者在心理上也具有隐私被保护的安全感。观看者将自己包裹在黑暗中,凝视一片漆黑里唯一发光的屏幕时,处于注视者的角色中,掌握着自我支配的主动权。再次,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及生长于网络上的“00后”初中生,网络社交、自媒体的出现使人际交往一方面看似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人在现实情境中社交的能力,这使部分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技巧滞后于网络交流技巧。与初中生在网络IP面具后的畅所欲言相比,现实中由于技巧缺失,人际交流中出现困难,从而引起心理压力。这也使部分初中生对参与团体辅导或翻转课堂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参与投入度受到影响。而电影的内容是对现实或想象包装后的再现,现实的烦恼和纷扰通过银幕在时间与现实空间上隔离开来。因此,观者在一开始就拥有着“这只是一个故事,而不是现实生活本身;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他既不需要于此刻与银幕上的表演者交流,也不需要与创作者进行交流,因社交要求产生的压力从而降低。

2.2隐喻机制

研究者指出隐喻是电影治疗起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9]。在观影环境下,个体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影片中的人物或情节暗示,置身于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而这时隐喻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除暗示之外,隐喻能够建立与拉近个体同影片角色间的相似性,特别是当个体在咨询或治疗中产生不适感或避免议论自身问题时,隐喻可以起到间接促进对话的作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前面提到的电影疗法是用电影作为隐喻来提升来访者洞察力的治疗过程。如解析梦境般,电影的隐喻可以帮助观影者将情感、直觉和逻辑这三者进行重整,调和其理性和“非理性”部分,催生出新的视角或行为,进而促进自我的疗愈与整合,使其重新获得平衡。

2.3投射机制

在观影时观影者对自我意识的投射,往往开始于观影之前。当人们走进放映室,等待电影开始时,对影片内容、感官刺激、情节走向、人性善恶等是满怀期待的。这种观影的预期是投射产生的原生动力。这意味着在观影时,在符合或打破自身原始的期待中,观影者体验着或愉悦或焦虑或释然的情绪。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反应、评判意见,都是观看者潜在人格特质的一种投射。在心理学领域里,最知名的投射心理实验—“墨迹实验”通过墨迹图片引发人的联想。观看电影则更进一步通过包括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与情感的交互刺激,将电影拍摄者的体验投射在屏幕上,而观影者在观影时在封闭的环境中,感官在联动的高阈值的刺激下,集中地接收这些声音与影像,沉浸于自己的意识加工,将自我内在的潜意识,自主的无意识与自身的期待投映在电影的情节、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中,并随着情节的推动、观看的深入,与剧中人物产生碰撞与交流,形成“情结的碰撞”。同时因为这种投射与释放不是直接指向自身的,极大地避免了在探索过程中对羞耻感、挫败感的直接体验,不由自主地唤醒内心自我知觉被压抑的甚至更隐晦的、从未展露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的部分。

2.4认同机制

个体在观影过程中难免将自身和角色进行比对,当角色的故事与自身经历重叠,观影者容易与角色共鸣,产生角色认同。通过认同对话或角色,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有针对地改变自身的行为。Chieffo等人认为认同电影中的角色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发现一些有时在理性层面可能无法获得的个人潜力与优势,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以及建立在应对一些困难时所需要的手段和策略。除角色认同外,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促进认同,从而说服观影者。Gass和Seite认为在看电影的同时,影片的故事也是观影者的故事,此时电影与观影者就建立了纽带。即使观影者的经历与角色的生活没有直接重叠,观影者的认同也可以发生。

2.4情绪机制

研究表明电影治疗对青少年的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均有疗效。如Dumtrache进行了一项电影治疗对减轻年轻人焦虑的作用研究,治疗组观看带有存在主义和关系主题的电影,然后进行讨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焦虑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表明结构化的、非指导性的集体电影治疗干预在统计和临床上对改善希望是有效的。徐莎莎等人探究了在课堂中使用电影干预对农村儿童抑郁情绪、特质焦虑及价值观的影响,结果显示小学干预组在价值观的干预效果显著,而中学干预组的抑郁情绪、状态与特质焦虑情绪和价值观方面的干预效果均达到显著。这说明电影治疗能有效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Molaie等人比较了团体电影治疗与支持性团体治疗对改善德黑兰失去亲人的少女心理健康的疗效。结果表明,电影治疗和支持性团体治疗的干预方法在一般心理健康及其所有子量表(抑郁、焦虑、躯体反应和社会功能)上都比对照组更有效,并且在随访中电影治疗比支持性治疗更有效。这表明在青少年治疗中,电影疗法是一种有效并且更持久的技术。郇红梅和李艳琴进行了使用电影疗法调适初中生心理创伤的实验。结果表明,观影治疗对中度抑郁﹑焦虑和失眠者效果显著,特别是后续辅助治疗的效果更明显,对轻度抑郁或焦虑者的效果也很好。

3电影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

3.1电影治疗的选材

(1)客观性与严谨性国内外研究表明,电影干预提升了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但部分研究在实验前后的数据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可能是因为电影选材的不严谨,部分研究者凭主观评价与判断进行选材,没有经过其他途径对影片的针对性或代表性进行验证与论述。作为实验工具之一,影片的选取有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者在依据实验本身而进行影片初步筛选后,应该对这些影片的可放映性进行再次评估,比如请研究主题相关的专家、职业影评人等进行评述。(2)动画类型的拓展根据国内外的电影治疗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研究者在选材方面都采用了与治疗主题相关的真人电影,而很少有人关注动画电影。从治疗对象来说,青少年是设定的观影人群主体,而动画电影的主要定位就是儿童与青少年。与真人电影相比,动画电影特效丰富、场景绚丽,内容更加贴合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并且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也是为青少年能得到更好的成长而“量身定制”。近几年,各国各类动画电影层出不穷,其中一些高质量影片一经放映更是备受关注与好评。基于这一现象,电影治疗研究者可以尝试将动画电影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精准选择适合主题的干预动画电影,从而提升电影治疗对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性。(3)本土化发展电影治疗作为兴起于欧美的艺术疗法,想在国内稳固地立足与更好地发展都应该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是在影片的取材方面,应该向着本土化发展,在预估基本的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应该大力开发本国影片,因为本国影片更贴近中国大众,也会缩小在治疗中因文化、语言、环境等产生的差异。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中西方的差异同样较大,选材的本土化也有利于“对症下药”。

3.2电影治疗的疗效

(1)多角度报告在以往实验中对参与者所进行的前后测以及追踪反馈,多数依赖被试者自我报告,特别是在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几乎没人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反馈,导致实验研究因为防御过程或自我展示的影响而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结果。未来可以尝试更多的测量方式,例如结合客观行为或生理指数收集更多形式的测量报告。(2)延续性的关注通过对前人的实证进行研究,发现研究者往往只关注于电影治疗本身是否有效或者与其他治疗形式对比有效性是否显著,而对于观影过程带给青少年的情绪体验以及团体电影治疗相比于传统团体治疗方式对青少年所展现的独特优势,却没有进行具体的数据收集和文字表述,这无疑限制了对电影作为治疗手段所潜藏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价值的发掘。具体来说,在一段治疗过程中,除治疗效果外,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对内容的兴趣以及与治疗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视就可能引起例如心理咨询中的脱落现象,或者治疗干预中的被试流失,从而影响治疗进程与效果。在以往经验中电影通常能够发挥激发兴趣、稳固关系的作用,如果将之用于具体研究中,在疗效显著的基础上,证实其可以带来更多更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与治疗间建立长远稳定的连接,甚至能间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必将会拓展电影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应用空间。

结语

基于上述对电影叙事疗愈的理论来源梳理、作用机制探析,和结合具体影片的疗愈案例分析,可初步窥见电影艺术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影视艺术教育创新改革中的独特价值。将电影治疗应用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在放松的情境下,使参与者降低阻抗、集中注意力、深度卷入,产生共鸣,从而自发地表达、探寻与反思,促使初中生真正地、深入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因此,可以在今后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广泛地探索电影治疗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楠. 电影疗法对高职护生生命意义感的渗透作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 37 (09): 123-125.

[2]田兆耀. 美国学界对电影疗法作用原理的探索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21 (01): 116-122+145. DOI:10.13916/j.cnki.issn1671-511x.2019.01.013.

[3]田兆耀,朱秀中. 电影培育四年级小学生24项优势的一次定量研究 [J]. 电影评介, 2018, (07): 49-52. 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8.07.015.

[4]田兆耀. 电影培育高年级小学生24项优势的定量考察——以溧阳市实验小学六年级两班的实验为例 [J]. 美与时代(下), 2018, (03): 121-123. DOI:10.16129/j.cnki.mysdx.2018.03.040.

[5]田兆耀,费蝶. 情志相胜说与电影疗法的作用机制 [J]. 电影文学, 2018, (03): 19-21.

[6]田兆耀,费蝶. 电影:营造人格优势和幸福——基于《电影里的积极心理学》的归纳与引申 [J]. 电影评介, 2017, (24): 58-61. 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24.019.

[7]田兆耀,费蝶. 电影疗法案例与经验:基于贝尼实践的归纳与引申 [J]. 美与时代(下), 2017, (10): 109-111. DOI:10.16129/j.cnki.mysdx.2017.10.035.

[8]李霞,王鑫强. 电影疗法对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影响及其渗透作用研究 [J]. 教育评论, 2017, (04):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