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后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8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后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瑶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骨折后抑郁焦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模式,对改善其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遴选2023.3~2024.3期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72例,依据双盲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同等例数(36例/组)的2组(对照,观察),前者一组展开常规护理干预,后者一组展开心理护理;比较其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较之对照组相比,观察一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各评分数据呈下降曲线,其生活质量评分呈上升曲线(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骨折后焦虑、抑郁患者的护理中,有助于调节其心理状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价值显著。

关键词:心理护理;骨折;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骨折是由于骨骼的承受能力超过最大耐受强度,而引起的骨完整性破坏或连续性出现中断的一种疾病[1]。虽然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合理的干预后可以使骨骼功能恢复到原来功能,但由于此疾病多因突发性因素所引起,加之长时间的活动受限,极易使患者出现一些悲观情绪,例如紧张、恐惧等,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对病情的恢复产生阻碍,因此对此类患者展开常规治疗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护理的干预重视其心理状态的引导,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取得较佳的护理疗效,为进一步探究其在骨折后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本文采用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研究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信息时间段开始于2023-03月,结束于2024-03月,筛选对象(骨折患者72例):均在我院接受治疗者,采用双盲法(均分)作为分组依据,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女、男人数占比:16例(44.44%)、20例(55.56%),年龄跨度在39至77岁之间,平均值(58.31±5.07)岁;观察组中女、男人数占比:17例(47.22%)、19例(52.78%),年龄跨度在40至77岁之间,平均值(58.71±5.15)岁。数据差异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做好患者的环境护理,保持舒适、干净的诊疗环境;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并配合相关的检查;加强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提前对并发症进行预防等。观察组:心理护理模式。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增加二者之间的互动次数,逐渐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便于后期心理护理的顺利展开。②引导患者在治疗后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展开引导前,通过多角度对患者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进行掌握,降低因其出现的误差,之后由护理人员依据差异性以患者理解的语言展开指导,并借助音乐放松疗法、注意力转移法等方式,以促进患者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情绪。③心理疏导: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程度进行评估,对于焦虑情绪患者可以引导其通过冥想法以缓解,若存在抑郁情绪患者,护士可以针对性给予鼓励;若存在过度悲伤的患者可以借助身边成功的案例来进行鼓舞,从而帮助患者战胜目前困难。④最大限度内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在增加护患信任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肢体康复。⑤疼痛护理:对于骨折患者而言,疼痛是引起心理情绪波动的一大重要因素,护理人员需对其疼痛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或物理疗法等以缓解疼痛。⑥睡眠护理:保持室内的温湿度在合理范围内,并尽量保证灯光的柔和,控制声音分贝,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镇静药物以缓解睡眠障碍。

1.3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通过SCL-90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涉及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分值越高,表示负向心理状态越严重。(2)生活质量:借助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展开测评,涉及心理、躯体、物质生活等,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计数资料:[n/(%)],行 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1. 结果

护理之前,各项数据基本一致,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有所下降,生活质量有所上升,P<0.05。见表1。

表1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分析表(,分)

组别

例数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36

92.35±7.52

72.35±6.17

77.83±8.29

85.81±9.79

观察组

36

93.81±8.02

62.83±9.21

78.31±9.07

90.79±9.50

t

--

0.796

5.152

0.234

2.190

P

--

0.428

0.000

0.815

0.031

  1. 讨论

    近年随着交通业和工业的发展,因突发因素造成骨折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导致患者工作无法正常继续的同时还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水平,从而使大部分骨折患者多存在程度不一的负面情绪,对健康生活水平构成威胁,加之若不良情绪长时间的堆积还可能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对整体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重视其心理健康,在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护理模式干预尤为关键

[2]。但常规的护理模式多依据基础流程展开,存在无差别护理的特点,并且护理过程中和患者的交流较少,导致护理质量不尽人意。

   随着现代护理医学的不断进步,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临床所重视。心理护理是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干预,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一种干预模式,旨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其护理需求[3]。将其应用于骨折后患者的护理中,强调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特点,借助心理疏导、正向情绪引导等,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应对疾病所带来的身心困扰,降低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进行心理支持,可以引导患者及时对悲观情绪进行宣泄,释放压力,逐渐增加康复的信心和意愿,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评分。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模式贯穿于骨折后焦虑、抑郁患者中,在改善心理状态的同时亦可促进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兆萍. 心理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焦虑情绪及术后并发症的作用分析[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6):108-110.

[2] 贺光春. 综合心理护理对骨折手术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康复积极性的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2021,16(8):209-210.

[3] 刘小艳,雷亚丽,刘惠容,等. 心理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疼痛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5):2145-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