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心脑血管:预防胜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8
/ 2

中医看心脑血管:预防胜于治疗

钟巧云

梧州市龙圩区中医医院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多与人体内部的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多以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为主,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经验。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来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认识

1.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由于年龄、体质、情绪等因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主要是由于寒邪、热邪、湿邪等因素引起的气血瘀滞。此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阻络等因素导致的。气滞血瘀是指气机郁滞、血流不畅,痰浊阻络是指痰湿内阻、脉络不通。这些因素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猝死。

3.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等。中药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药物,如丹参、红花、桃仁等;针灸治疗主要选取心经、心包经、厥阴经等经络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推拿治疗则主要采用按摩手法缓解症状。

血脑血管高危人群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解是全面的,它不仅关注病症本身,还关注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引起的。因此,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是调整身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其中这五类人群一定要注意!

1.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身体抵抗力普遍下降。如若出现心慌气短、四肢麻木、听力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应引起警惕。

2.肥胖人群:肥胖的人除了脂肪过多外,往往还伴随着血液中的胆固醇超标,这就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病发的隐患。因而肥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过度饮食人群:吃得多,摄入的热量就多,多余的热量很可能就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肥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4.吸烟酗酒人群:吸烟喝酒会对血液循环及内脏造成伤害,进而出现血流不畅、血管痉挛的毛病,最终极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环境失衡、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身体,增强正气,避免外邪入侵。具体措施包括:

1.平衡饮食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强调食物的五味平衡,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酸、甜、苦、辛、咸,食物的五味均衡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如蔬菜、水果、杂粮等,有助于保持肠道通畅,降低血脂。夏季可多食用清淡、凉性食物,如绿叶蔬菜和水果;冬季则可适量进食温热食物,如姜和糯米。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适度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应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起居规律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起居规律。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以保持身体健康。

3.运动锻炼

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运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运动可以增强心脏肌肉的收缩能力,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中医建议,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游泳等,坚持每周进行几次运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都可以有效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情志调节

中医强调“情志致病”,情志失调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常常处于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下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和血管痉挛,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因此,如通过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5.中药养生

中药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独特的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和阴阳平衡,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常用的中药如黄芪、人参、丹参等都有明显的降血压、降血脂、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然而,中药的使用需要专业的指导和监督,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6.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可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调理方法

1.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中药汤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伍,以达到调理脏腑功能、活血化瘀、祛痰降浊等作用。中成药则包括丸剂、散剂、膏剂等剂型,方便患者服用。

2.非药物治疗:中医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这些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流通,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病情的目的。

3.预防与调护:中医强调“治未病”,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等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必要措施。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调护,避免劳累过度,保持心情愉悦,以促进康复。

4.综合治疗: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强调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需采取不同的中药汤剂和中成药进行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优势与局限: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原则。中医注重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脏腑功能,而非单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此外,中医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然而,中医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例如,中医治疗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部分治疗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和临床验证。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将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束语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是全球性的难题,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胜于治疗。中医通过预防手段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策略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包括饮食调养、运动锻炼、情志调护以及药物预防等。不仅简单易行,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然而,如果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应寻求专业医师的治疗,切勿盲目自行治疗。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结合中医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心脑血管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的结合,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具有科学依据的中医治疗方法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同时,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具有潜力的中药和治疗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选择。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探讨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