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探析成都地区民办高校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 3

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探析成都地区民办高校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舒雍志  林桐霄  唐鑫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四川成都  610400

摘  要:现阶段各民办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队伍,但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党员参与度不够等现状。本文旨在通过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多端口”的长效机制,以期更好发挥党员的带头先锋作用及志愿服务对高校学生的立德树人作用。

关键词: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立德树人

社会文明的重要进步标志之一是是否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当代社会,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各民办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队伍,但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党员参与度不够等现状。本文旨在通过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多端口的长效机制,以期更好发挥党员的带头先锋作用及志愿服务对高校学生的立德树人作用。

一、志愿服务对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高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志愿服务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实践,它的作用范围十分广泛,是一项重要的立德树人载体和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国情与社会现实,将自己所学的技能充分运用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从而促进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强化价值观念引导,让青年学生在现阶段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排外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激荡剧烈的环境中勇立潮头、凝心聚魂。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情况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学生党建的前沿阵地,旨在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高效便捷的生活园区,通过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新境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作为民办独立院校,其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总体规划中包含了学生社区实践活动一项,其中包含了组织动员社区学生开展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每学期每位成员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承担责任,奉献社会,形成立体化育人格局.通过开展各种各样贴近社区学生实际需求的活动,积极为广大学生服务,在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志愿服务相关职能的学生工作平台,具备以此为依托建立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多端口的长效机制。

三、当前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现阶段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以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工作,对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如教育培训缺乏连续性、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有影响力的服务项目不足、应急志愿服务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志愿服务项目单一、志愿者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以上问题可简单划分为志愿服务的供给端需求端的失衡。

(一)志愿服务供给力不足,党员参与度较低

学院大部分学生党员为高年级群体,现阶段缺乏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机会与项目,志愿服务工作党员参与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党员未能发挥好的带头与先锋作用,且无法建立党员参加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现阶段的志愿服务供给者,即参与者,大部分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的学生干部,其中大多为在校学生,政治面貌共青团员与群众居多,党员同志较少且面临着一年一换届的工作现状。这一群体作为当前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成员,同时从客观上来说,目前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低年级团员青年与学生在应急处理能力、工作经验方面尚不成熟,他们既要负责本级学生组织的运作工作,同时又要承担招募、培训、组织志愿者的相关工作,常常出现人力不足的情况,常出现招募力度不够、志愿者培训力度不足等情况,导致志愿服务供给端能够提供的高质量志愿服务人力有限。

(二)志愿服务需求端失衡,志愿服务项目质量参差

现阶段我院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大多数集中在校内学生活动及有限的校外服务,形式内容较为单一,目前校内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存在一种怪圈循环,即人手不够无法拓展业务,业务不拓展没有吸引力人员不足的恶性循环。有限、单一的志愿服务项目无法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也无法真正为需要志愿服务的需求端解决问题。

当志愿服务供给端需求端失衡,而组织结构又较为完整时,便出现了工作开展乏力、人员激情不足、招募难度上升等情况,组织内部人员在处理日常运作工作的同时又要参与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加无法腾出精力拓展新的志愿服务项目与提升志愿者队伍质量。

四、党员志愿服务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探析

(一)建立以党员为核心的

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

基于以上现状,可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一个以党员为核心的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这个多端口即具备对校内接收志愿服务需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的窗口职能,也具备向外对接街道社区,了解社会层面志愿服务需求,并为之汇总的中心职能,同时以党员为核心建立一支质量高、战斗力强、较为稳定、能够处理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综合性志愿服务队伍。

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既开展前端窗口服务的项目,又具备后端数据处理的能力,其职能并非取代现有的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而是在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的前提下,以更集中的工作目标去联系街道社区,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并收集志愿服务需求,向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精准反馈。同时,在人员构成上,更大程度以党组织为依托,号召更多的党员同志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一来发挥党的基层堡垒作用,二来组建一支高质量、稳定性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并以此充实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日常工作的人员力量。

(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党员志愿服务力量

以商学院为例,商学院的党员数量为309人,其中女性党员251人,男性党员58人,这一男女比例与商学院学生男女比例基本相同。而目前商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组织是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其中大部分成员为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担任主席团的34人一般为大三学生,其中党员比例约为4%7%,党员占比小、高年级参与度低。

所以,在建立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时,需要依托商学院的各学生党支部及商学院党员先锋队,组织统筹高年级学生党员及教师党员,形成一支由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先锋队,由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对接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每次志愿服务工作时分派党员同志参与进去,做到次次服务有党员,里面有党员的党员深度融合、深度参与的现象,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在前、奉献在前,并在客观上提供高年级学生党员及教师党员在生活、工作经验及危机处理方面的能力,让党员成为志愿服务的先锋兵,充实和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力量,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三)精准结对,广泛拓展志愿服务需求端项目

商学院党员先锋队曾多次前往并参加金堂县万达广场的志愿服务工作,以此为例,通过与学院周边如栖贤街道、川福号社区、梨花沟村等街道村镇、社区进行结对。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的教师党员及学生党员通过定期向结对社区/村了解需求情况,汇总反馈并形成志愿服务需求向学院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进行需求发布。

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收到结对点的志愿服务需求后,自行制定相关志愿服务开展的计划书,并由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汇总后交由结对点进行遴选,选中的组织即可前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通过这样类似志愿服务招投标的形式,大范围向外拓展,了解社会层面对志愿服务的相关需求,并做到有的放矢进行供给侧服务。多渠道志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需求收集、发布的工作组,以此节省学院各级学生组织对外松散的、延续性不强的志愿服务对接时间,集中有限的人力制定针对性、创新性的服务计划,真正做到志愿服务供需平衡

(四)划分任务等级,提高志愿者工作效率

基于以上结对工作,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会对接收到的志愿服务需求进行前期的任务分级,并在发布需求时明显标注,并进行该需求的志愿者人数、人员组成的前期建议,为各组织制定计划节省一部分时间。大致分级如下:

三星任务:该类任务涉及人群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对志愿者自身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或对招募志愿者时间要求紧急。针对二星任务,建议由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选派不少于参与志愿者总人数60%的党员志愿者直接参与工作,以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作用,保证志愿服务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二星任务:该类任务在涉及人群范围、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方面均为中等,且对志愿者无特殊要求,同时对招募志愿者时间要求较缓。针对二星任务,一般选派不超过参与志愿者总人数40%的党员志愿者参与工作,积极招募非党员志愿者,以党员带动团员、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

一星任务:该类任务为一般性常规任务,如义务清扫校园、义务劝导等等。针对一星任务,选派不超过参与志愿者总人数10%的党员志愿者参与工作,积极号召、大范围招募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群众等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通过分级制度,能够优化人员使用效率,让党员同志冲在最艰苦、最紧急、最需要他们的一线,同时在一般性常规志愿服务时,不占用过多志愿服务名额,但要让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团员青年、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五、凝心聚力,做好志愿服务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

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组织党员成立一支思想统一、行动力强的志愿服务队伍,让党员深度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去,形成大一到大四,学生到老师的全范围覆盖,让党员同志自始至终站在志愿服务与自我奉献的第一线。

通过形成多端口志愿服务中心,打造一个以服务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基站,集

前端窗口、中端协调、后端处理为一体的一站式志愿服务中心,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松绑解压,并通过选派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为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注入一支凝心聚力的强心针

让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有人可用,有事可做,逐步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与针对性,让高校的志愿服务供给升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让党员带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工作当中,形成一个全过程、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工程,发挥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优化知识结构、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当代青年在服务中找寻自我,在互助中坚定自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1]任科.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的目标追求与实践进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7):26-30.DOI:10.16227/j.cnki.tycs.2023.0415.

[2][2]吴纯新. 新型学生社区:思政、服务、育人“一站式”完成[N]. 科技日报,2023-04-12(006).DOI:10.28502/n.cnki.nkjrb.2023.002023.

[3][3]李颖.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3):102-103.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43.

[4][4]齐强,陈首杉,权慧祯等. 高校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社会服务的创新融合[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2:93-95.DOI:10.26914/c.cnkihy.2022.046170.

[5][5]颜秉明.“一站式”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实践探讨[J].公关世界,2020(0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