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运用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9
/ 2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运用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吴怡宁  陈玉姝  沈娜

江苏泗洪医院  江苏泗洪223900

【摘要】目的:观察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分组,参照组(n=33)行基础护理,实验组(n=33)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两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参照组比较,实验组临床护理有效率、NIHSS、Barthel、FMA评分等指标均更具优势,P<0.05,有差异。结论: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利于早期恢复肢体功能,改善症状。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急性脑血栓;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脑血栓实际上是因脑血管发生血栓导致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大约占据50%~60%的发生率,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发病急等临床特点,尽快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也可能产生一些后遗症,影响患者日后生活[1]。为了进一步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需在其恢复自主意识后尽早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以便于可以通过高效且科学的护理,来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得到康复,减少疾病引发的致残率、致死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时间为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样本对象为6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分组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法,一组33例,实验组,女性18、男性15,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80岁/46岁,中位年龄(62.54±3.21)岁,病程取值范围为2~10小时,中位病程为(5.02±0.23)小时。参照组(n=33例),女性16、男性17,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79岁/45岁,中位年龄(61.54±4.11)岁,病程取值范围为2~9小时,中位病程为(5.11±0.54)小时;对数据资料验证后显示P>0.05,无差异。

纳入样本标准:(1)与《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2]相符合,且均经过脑血管造影、头部CT及脑电图等得到确诊;(2)血栓形成时间不超过72小时;(3)患者家属表示对本次内容知情同意,于知情书上签字认可,且符合医院伦理会标准。

排除样本标准:(1)存在原发性自理能力与运动丧失患者;(2)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者精神异常患者;(3)中途退出或者无效转院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定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予以患者医嘱下药物干预,改善微循环。同时,予以合理的体位护理,确保其呼吸通畅。

实验组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1)入院第1天:让患者进行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及时为患者更换体位,间隔2小时一次,避免体位不当引发痉挛或压疮。(2)入院第2天。护理人员为其按摩四肢,依据实际情况开展被动活动,指导家属多和患者说话,予以听力刺激,协助患者尝试进行“a”“i”“u”等简单音节练习。(3)入院第3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身体状态辅助其开展坐起、翻身、卧位转坐位等床上锻炼,以慢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每次30分钟,每日两次,同时对患者关节进行保护。若具有较好地发声音练习效果,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引导患者开展“吃饭”“你好”等简单词语练习,同时予以患者更多鼓励,注重心理干预,提升患者信心。(4)入院第4至21天。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四肢康复活动,通过上肢分离运动进行上肢锻炼,对一侧上肢进行固定后,指导患者通过另一侧上肢进行抓物和支撑,每次20分钟,每日3至4次。下肢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让其开展单桥运动,选取仰卧位姿势,将患肢进行屈曲,伸直另一肢后进行抬臀、伸髋,保持一段时间后让其开展双桥运动,让患者屈曲双腿后进行抬臀、伸髋,保持一段时间,每次15分钟,每日6~7 次。在患者进行5日训练之后依据情况适当增加强度,开展下肢屈曲锻炼,选择仰卧位姿势,双腿从伸直变为屈曲状态,逐步进行抬高,让其和胸部紧贴,尝试让患者双手扶住固定物进行站立,分开两足,用患足支撑。等到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单侧腿抬起及放下活动,每次15分钟,每日6~7 次。同时,予以持续性语言锻炼,刺激其表达欲望,从之前两字词语渐渐变为3字词语、4字词语、长句练习。

1.3 指标数据分析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总分为42分,数值越高具有越严重的受损程度,重度卒中为21~42分、中-重度卒中为15~20分、中度卒中为5~15分、轻度卒中为1~4分、正常或近乎正常为0-1分。

(2)日常生活水平:以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数值越高具有越好自理能力,超过60分为基本自理、40~59 分为需要辅助部分日常生活,低于40分为需要辅助基本生活。

(3)运动功能:以 FMA 评估患者的,总分设置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66分、下肢功能34分,数值越高具有越好地运动功能。

(4)有效率:显效为经康复护理后NIHSS评分下降程度超过45%,且可自己进行日常活动;有效为经康复护理后NIHSS评分下降程度处于18%~45%之间,能独立进行简单动作;无效为经康复护理后NIHSS评分下降程度低于18%,且不能自主开展肢体活动。有效率为(1-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数据方法

临床护理有效率(卡方检验)以百分比形式表示,NIHSS、Barthel、FMA评分(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取SPSS26.0 软件分析,P<0.05,有差异。

2 结果

2.1 NIHSS、Barthel、FMA评分

实验组NIHSS、Barthel、FMA评分与参照组比较,P<0.05,有差异。

表1 两组NIHSS、Barthel、FMA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NIHSS

Barthel

FMA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33

23.11±2.01

8.60±1.17

46.55±4.12

68.54±4.51

59.54±6.11

86.54±4.32

参照组

33

23.02±2.03

12.54±1.32

46.25±4.38

55.54±3.57

59.36±6.25

75.32±3.89

t

0.181

12.832

0.287

12.983

0.118

11.087

P

0.857

0.000

0.775

0.000

0.906

0.000

2.2 临床护理有效率

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护理有效率更高,P<0.05,有差异。

表2 两组临床护理有效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实验组

33

15

16

2

93.93%(31/33)

参照组

33

10

13

10

69.69%(23/33)

X2

6.518

P

0.010

3 讨论

急性脑血栓也被叫做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的一种中老年人群高发的急性脑血管病,罹患疾病之后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大部分患者于成功抢救后形成一些并发症,且该疾病致残率也相对较高。为了能够进一步改善疾病预后,需要在常规护理干预前提下早期对患者开展康复护理,以便于更好地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是重要的临床疾病护理构成内容,在发病初期对患者开展的一种干预方法,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对患者早期进行运动训练和语言训练,促使尽早恢复患者肢体感觉,同时,还采取认知训练等方法,来将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改善,以便于获得更好地预后效果[3]

结果表明,两组临床护理有效率、NIHSS、Barthel、FMA评分比较,P<0.05,有差异。

综合以上结论,在基础护理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更具优势,具有进一步研究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欣,林华晶,江景珠. 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作用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5):180-184,189.

[2] 刘丽萍,陈玮琪,段婉莹,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J].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7):709-725.

[3] 邹雨辰.早期康复护理对控制急性脑血栓患者残疾率及神经损伤程度的作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3):34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