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以城镇带动农村改水防病的历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9
/ 2

乐清以城镇带动农村改水防病的历程分析

鲁兴锐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00715

摘要:乐清在20世纪60年代,在改水防病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农村改水工作,通过农村自来水厂的建设,和城镇自来水厂的带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乐清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有效防止了水源性疾病的传播,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再加上气候、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许多农村地区曾长期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卫生等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农村地区先后实施了“改水防病”“饮水解困”“饮水安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农村改水工程,[1]旨在大规模改善农村居民的饮水卫生状况。

目前,学界对农村改水的关注多集中在全国层面上,主要是对全国农村改水的历程和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以及对农村改水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少有对地区性的农村改水个案进行研究。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饮水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进行农村改水往往因地制宜,采取具有当地特点的方式方法,形成具有特色的改水经验。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充沛。境内河流众多,多发源于西北雁荡山脉,短而流急,注入东南乐清湾,在东南部构成虹桥、乐成、柳市三块水网平原。[2]虽然乐清整体水资源丰富,但在许多地方仍旧存在着饮用水缺乏、饮用水污染严重、饮用苦咸水等问题。

乐清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境内河流水系丰富,有大荆、清江、虹桥、乐成、柳市五大水系,蓄水量4069万立方米。但受地形和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根据市水电局1985年的水利分区划分,全市水资源分布可分为三个区域。大荆山丘区域以山地为主,人均水量1510立方米;清江丘平区域人均水量1431立方米;虹柳平原区域为以平原地形为主,聚集大量耕地和人口,水资源人均385立方米,是缺水区。

乐清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自古取之于溪、河、池、井等地表水,在进行农村改水之前,并无自来水。山区居民直接饮用溪水或用竹管将山泉水接引到家;山边、丘陵地带的居民多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比较有名居民饮用井有“管井”、“姜公井”、“景福井”等;[3]平原沿海地带的居民饮水困难,以河水、池水为主要生活用水来源。因近海边,井水苦咸,不适合饮用,因此多挖池蓄水,如翁垟街先后就挖有“道观池”、“新池”等水池。如遇天旱,水池无水可用,当地人便挑浑浊河水,以明矾澄清后饮用。在乐成、翁垟、慎江一带有句古话叫做“生囡不嫁下垟海口,晴天无水吃,下雨无路走”。[4]由此可见,当地饮水之困难,极需进行农村改水,解决饮水问题。

从60年代开始开始,乐清着手进行农村改水,兴建自来水事业。1962年,乐清平原沿海许多地方发生“副霍乱”肠道传染病,发病人数到达1082例,其中死亡40例,涉及36个公社、348个大队。[5]县卫生防疫部门经过调查,认为此次传染病与水污染和饮用不卫生的水有关。在改水防病思想的指导下,乐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水措施,例如饮水消毒、推广砂滤池、灶边井等,拉开了农村改水序幕。

1964年,由乐清县卫生防疫站牵头,计划建设乐成镇西山水厂。其建设资金有三种来源,由温州专区出面向华侨贷款l万元,县卫生经费垫支1万元,县财政拨款1万元。1966年乐成镇西山水厂建成,属集体性质,归县卫生科管理。水厂建成初期安装公用水龙头,设有24个供水点,为乐成镇内居民提供饮用水。[6]后来逐步扩展到在全镇范围内设立供水点,为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镇居民供水。随后,虹桥镇、柳市镇也分别在1968年、1971年建成自来水厂并供水。

随着城镇自来水厂的建成供水,农村的改水措施也由简单的饮水消毒发展为建造小型、简易自来水厂。1974年,县卫生防疫站在雁荡镇选坑村选址建造蓄水池积蓄山溪水,用塑料管将水接入村中,这是乐清农村的第一个自来水站。从此,全村1450人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使该村长久以来的“吃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防疫站在平原水网地区选择了象阳镇四板桥村和柳市镇垟心村,利用水库、河水过滤池,建造了简易自来水站,分别于1977年和1978年建成供水。这些农村自来水厂由县卫生部门、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管理。

这一时期,乐清从城镇到农村,从山区到平原都进行了自来水试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但建造的自来水厂具有明显的简易性、粗放性特点,供水范围多局限与一村一镇之地,效益有限。

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水污染日益严重,由引水不卫生导致的肠道传染病也随之增加。1981年,乐清再一次发生了“副霍乱”流行,全县共有1238例发病,其中以盐盆、蒲岐等平原海滨地区发病最多。[7]中共乐清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掀起了改水高潮。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县卫生防疫站将农村改水作为防病工作的重点。

1981年,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县卫生防疫站委派人在蒲岐镇进行自来水厂试点。在水源的选择、勘探,水厂设计方面请专家进行指导。历时8个月,水厂建成供水。翁垟镇地处海边,当地居民长期饮用不卫生的河水、池塘水,是肠道传染病多发的地区。在此情况下,当地政府采用河水净化工艺,于1981年建成水厂。饮用自来水后,该镇居民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南塘水厂建造于1983年,建造过程中资金匮乏,当地群众自愿捐资,无偿参加义务劳动。水厂建成后供水5个村,后逐步扩展到9个村。

1981年到1983年,乐清修建了大量农村自来水厂,解决了大量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这一时期修建的自来水厂多采用民办公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在水源选择,水厂设计等方面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与前一时期建造的简易农村自来水厂相比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大的供水面积,更好的改水效益。

在初级阶段,农村改水工作主要是在县卫生防疫站的领导下进行的,还没有形成专门的领导机构。其指导思想是改水防病,主要目的为了控制“副霍乱”等肠胃传染病的流行,在防病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修建的农村自来水厂普遍规模较小,供水面积有限,各个村镇水厂之间互不连通,但同时也为后来大型农村自来水厂的建立和广域供水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经验借鉴。


[1] 韩广富、张新岩:《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3期。

[2] 乐清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清县志》卷三《自然环境》,中华书局,2000年。

[3] 乐清市水利水电局:《乐清市水利志》第十一章《机电提水》,河海大学出版社,1997年。

[4] 卢友中:《海外亲人莫挂念,家乡路平水清甜》,《浙江日报》,1986年4月23日。

[5] 乐清县卫生局:《乐清县卫生志》第四章《爱国卫生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6] 乐清县卫生局:《乐清县卫生志》《大事记》,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7] 乐清县卫生局:《乐清县卫生志》第四章《爱国卫生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