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1
/ 3

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意义

陈欢

中共新县县委党校  河南信阳   465500

摘要:从1921到1949年,大别山区的中共党组织领导人民始终坚持革命斗争,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建党时期,大别山中共党组织开始出现和民众运动初步发展;大革命时期,大别山中共党组织快速发展和民众运动蓬勃开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军民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打开了新局面。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红旗不倒;大别山革命实践;历史意义

一、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史

  (一)建党时期,大别山中共党组织的早期活动和民众运动

1917年,俄国发生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从此,人类社会发生历史性的根本转折。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一大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把目光转向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919年10月,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给苦苦探寻出路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在这场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大别山及周边地区受到了猛烈震荡,振奋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在鄂东、豫南、皖西各地,一次次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相继爆发。大别山及周边地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五四运动爆发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大别山及周边地区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优秀分子走出书斋和课堂,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更广泛地宣传和组织群众,一批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战士迅速成长起来。

(二)大革命时期,大别山中共党组织的发展和民众运动的蓬勃开展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很多共产党先驱者还深入大别山乡村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至1923年,董必武先后三次回黄安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新思想。1920年初冬,恽代英到信阳南部区域的柳林学校启动“互助社”和该校的合作办学,使这一地区许多青年和知识分子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为后来信阳南部地区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准备了骨干力量。在皖西,1924年在武汉读书的陈绍禹、詹雨生寒假回乡,在六安县金家寨组建豫皖青年学会,团结豫皖边区商城、固始、六安、霍邱等县百余进步知识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开展反帝反封宣传。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以后,大别山地区早期党的地方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董必武、陈潭秋成为大别山早期革命的播火者、引路人。从1921年11月起,大别山区各地陆续建立起党的组织,尤其是农村党支部,这在全国也是最早的地方党组织。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军民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主要表现在:积极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工农武装起义;开展武装斗争的过程中,自觉地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三支主力红军,充分发挥了大别山区的重要战略作用。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地之一。

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之后,大别山区爆发了三大工农武装起义,成为创建大别山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最初的源头。这三大起义中规模最大的是黄麻起义,有三万多农民参加,并且以农民自卫武装为骨干,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但21天以后,在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下,革命军大部损失,少数突围,总指挥潘忠汝壮烈牺牲。突围部队转出县城后,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在豫东南爆发的商城起义实行兵运和农运、工运相结合,起义一举成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之后开始东征,支持皖西的六霍起义,起义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11军33师,开辟了皖西根据地。1930年,党中央作出了重要决定,设立了鄂豫皖边特区,将鄂豫皖边区20多个县纳入进去,派来了党的领导和军事干部,设立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共鄂豫皖边特委。1930年6月,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特区党政领导机构,实现对三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三支红军合编为红1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经过两次反围剿,成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

大别山红军经过几次改编和扩建,发展壮大为全国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红四方面军接连取得四大战役的胜利战绩,开创了鄂豫皖苏区的极盛局面,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四)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1938年春,奉命东进抗日,在安徽巢县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组建后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一枪。不久,武汉会战爆发,中日双方投入了100多万人在武汉外围进行决战。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中共中央中原局在豫南确山竹沟成立。

1939年初,从延安回到豫鄂边区的李先念,率领只有百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南下,挺进武汉外围,逐步统一了鄂东、鄂中、豫南的抗日武装力量,创立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由于鄂豫边根据地处在华中正面战场的前线,华中枢纽武汉的外围,孤悬敌后,面临敌伪顽三面夹击,斗争形势艰难而复杂。然而,新四军五师和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却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

八年抗战中,新四军第5师和大别山区人民坚持抗战,在长江以北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牵制了敌军,对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五)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5年10月,中原军区正式组建。中原部队5万多健儿在国民党30万大军重重封锁下,以罗山、礼山、经扶、光山4县边区的宣化店为中心,坚守中原反内战前哨阵地达半年之久。

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于1946年6月26日,悍然围攻中原解放区和部队,由此爆发了全面内战。中原部队于6月29日冲破敌重兵封锁的平汉铁路这条内层封锁线,开始战略转移,这就是历史上说的“中原突围”,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之后,按照党中央指示,突围出来的两路部队在陕南、桐柏创建了新的根据地,继续在外线发挥着对国民党军的战略牵制作用。

中原突围后的第二年,转战陕北的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一个重大决策: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战略突击方向选定大别山,使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实现一个伟大的转折。毛泽东评价:“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1]]

二、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配合和支援了全国其他根据地、解放区的革命斗争

建党初期,这里是我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在这里,大别山人参与领导了建党伟业,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较早地成立,中共基层党组织较早建立,并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抗日战略支撑地。新四军第二师建立了淮南抗日根据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新四军第五师开辟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面积9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抗日战略支撑地。

抗战胜利后,全国内战一触即发,中原成为争夺的焦点。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包围和蚕食。这种局势下,6万中原部队由李先念率领,坚守在大别山,与敌人斗智斗勇,牵制30万敌军达十个多月,有力地策应了其他各解放区的斗争,为我党我军反内战做好准备,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就此拉开。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跳出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入敌人后方作战,这是我军军事史上的空前壮举,扭转了我方长期以来处于防御地位的战略态势,从而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二)为中国革命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生力军

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部队。他们南征北战,把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火焰和精神,传播到所到之地,壮大新的力量,打开新的局面。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转战,到达川陕时2万多人,后来发展到5个军,8万多人。并创建了鄂豫皖、川陕两大苏区,面积都达4万平方公里。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坚守大别山,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牵制了国民党军17万正规军,先后在45个县建立了红色政权,有力地支援了各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也密切配合了南方其他各省红军的斗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没有西渡黄河的两个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和西北红军一部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战斗在太行山。在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的指挥下,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红二十五军整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344旅,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投入到抗战征程中。

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发展壮大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先后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行动,以及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所以说,大别山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大别山革命武装力量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为新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大别山留下战斗足迹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刘华清等。开国元帅10位,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的有2位:刘伯承、徐向前。开国大将10位,在这里成长和战斗过的有3位:徐海东、王树声、陈赓。

开国上将57位,在大别山成长和战斗过的有18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军委分两批命名了36位军事家,在大别山成长和战斗过的有11位。1973年共11大军区,其中7大军区司令员是从大别山区成长起来的。他们是:许世友、李德生、陈锡联、韩先楚、皮定均、秦基伟、王必成。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开展了双百人物的评选,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与大别山区有关英雄模范人物有陈潭秋、恽代英、许继慎、旷继勋、吴焕先、叶成焕等。

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全国13块革命老区,涌现出10个将军县,大别山就有5个,这是大别山的骄傲。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1244.

作者简介:陈欢(198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学历,中共新县县委党校助理讲师,主要从事大别山革命历史研究和红色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