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掘进顶板方向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1
/ 2

煤矿掘进顶板方向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赵立阳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小青煤矿掘进三队 112700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煤矿掘进过程中顶板方向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掘进方向下顶板应力分布、岩层移动规律以及顶板破坏模式。研究发现,顶板方向对煤层顶板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特定方向的掘进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顶板失稳的风险。文章还分析了顶板稳定性与地质条件、支护方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顶板稳定性控制措施。

关键词:煤矿掘进;顶板稳定性;应力分布;岩层移动;支护技术

引言

煤矿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开采过程中顶板稳定性问题一直是矿井安全的关键。顶板稳定性不仅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到煤矿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在煤矿掘进过程中,顶板方向的选择对煤层顶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顶板稳定性理论分析: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顶板稳定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顶板稳定性的关键在于煤层上方岩石的力学性质、地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开采方式以及支护措施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顶板的稳定性。

(一)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支护方式和地应力等。地质条件包括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层理、节理、断层等结构面的存在,这些因素影响岩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开采技术如采高、采宽、采深等参数,直接影响顶板的载荷分布和应力状态。支护方式如锚杆、锚索、支架等,对顶板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地应力包括原岩应力和开采引起的次生应力,它们决定了顶板的应力环境。

(二)顶板应力分布规律

顶板应力分布规律是顶板稳定性分析的核心。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岩层受到的应力会发生变化。原岩应力状态下,地层受到的是均匀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随着开采的进行,原岩应力状态被破坏,次生应力开始发挥作用。顶板岩层的应力分布呈现出非均质性,特别是在工作面前方和后方,应力集中现象尤为明显。这种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加了顶板失稳的风险。

(三)岩层移动与破坏模式

岩层移动和破坏模式是顶板稳定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层在受到应力作用后,会发生弹性变形、塑性流动甚至断裂破坏。岩层的移动和破坏模式与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特征以及应力状态密切相关。在顶板岩层中,常见的破坏模式包括层间滑移、岩层断裂、岩块坍塌等。这些破坏模式不仅影响顶板的稳定性,还可能引发瓦斯突出、突泥等灾害。

通过对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岩层移动与破坏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煤矿顶板的稳定性状况,为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支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二、顶板方向对稳定性影响的实测研究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山西省某煤矿作为案例,该煤矿具有典型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开采经验。实验设计包括了顶板稳定性监测、岩层移动观测和应力测试。为了评估顶板方向对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两个掘进方向:垂直于岩层走向和平行于岩层走向。在每个掘进方向上,分别布置了监测点,包括应力计、位移计和声发射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测顶板的应力变化、岩层移动和破坏事件。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采用了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记录并传输监测数据。应力计记录了顶板岩层的应力变化,位移计监测了岩层的位移量,声发射监测系统则捕捉了岩层破坏的声信号。所有数据均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滤波、去噪和趋势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掘进方向下的数据,可以定量评估顶板方向对稳定性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显示,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掘进方向下,顶板岩层的应力集中现象更为明显,最大主应力值达到了35MPa,远高于平行掘进方向的25MPa。位移计数据显示,垂直掘进方向的岩层位移速率为每月1.5mm,而平行掘进方向仅为0.8mm。声发射监测结果表明,垂直掘进方向的岩层破坏事件频次是平行掘进方向的两倍。这些数据表明,顶板方向对煤层顶板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

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垂直掘进方向下,岩层的破坏模式以层间滑移和岩块坍塌为主,而平行掘进方向则以岩层的塑性流动为主。这与理论分析的预期相符,即不同掘进方向下,岩层的应力状态和破坏模式存在差异。

结合现场实测数据,本研究还评估了不同支护措施的效果。在垂直掘进方向下,采用锚杆和锚索相结合的支护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顶板岩层的应力集中,减少岩层位移。而在平行掘进方向下,传统的支架支护已能满足安全要求。

顶板方向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实测研究,本研究为煤矿顶板稳定性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掘进方案和支护措施,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三、顶板稳定性控制措施

(一)支护技术的选择

顶板稳定性的控制依赖于合理的支护技术选择。根据地质条件、岩层特性以及顶板应力状态,选择适宜的支护方式至关重要。在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破碎的区域,可采用锚杆、锚索和钢筋网等被动支护方式,以增强岩层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而在岩层较为完整、应力较小的区域,则可采用支架、喷浆等主动支护方式,以提高顶板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另外,支护技术的选择还应考虑施工效率和经济性,实现安全与成本的平衡。

(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是顶板稳定性控制的关键。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应根据地质勘探结果,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案。例如,在断层、节理发育区域,应加强支护强度,采用加密锚杆、增加锚索长度等措施,以适应地质条件的变化。还应考虑地下水、瓦斯等地质因素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疏水、瓦斯抽采等。

(三)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实现顶板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时监测顶板的应力、位移等参数,结合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等因素,对顶板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预警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提示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另外,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潜在灾害的预测,如瓦斯突出、突泥等,以实现对煤矿安全的全面控制。

在实施顶板稳定性控制措施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支护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二,应定期对支护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护方案;最后,应加强矿工的安全培训,提高矿工对顶板稳定性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顶板稳定性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支护技术、风险评估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煤矿顶板的稳定性,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安全生产。

四、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测研究,系统探讨了顶板方向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顶板方向对顶板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合理的支护技术和地质条件适应性是确保顶板稳定性的关键。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研究为煤矿顶板稳定性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急倾斜煤层顶板结构稳定性及其控制研究[J].煤矿现代化,2023,32(06):9-12.DOI:10.13606/j.cnki.37-1205/td.2023.06.015.

[2]陈金宇,刘华枢,孙卓越,等.多煤层开采煤矸互层顶板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与控制[J].煤炭技术,2023,42(06):62-66.DOI:10.13301/j.cnki.ct.2023.06.015.

[3]张启.基于主应力-裂隙分布特征的重复采动下端面顶板稳定性分析[D].贵州大学,2023.DOI:10.27047/d.cnki.ggudu.2023.0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