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鉴明清的一面镜子——从思想内容上欣赏《儒林外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2
/ 2

赏鉴明清的一面镜子——从思想内容上欣赏《儒林外史》

陈永芳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健康西街学校  034000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部长篇力作,以其辛辣讽刺的笔力,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封建礼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对当时人性发展的禁锢与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不同阶层人物的灵魂。为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可以说,《儒林外史》是鉴赏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封建科举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儒林外史》从元末明初写至万历年间,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揭开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内幕。作者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鞭挞了“八股取士”制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阻碍,以及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毒害。

(一)科举制度对政治发展的阻碍

《儒林外史》将背景设置在“八股取士”制度盛行的明朝,作者是有意图的,因为科举制度从隋唐确立以来,知识分子便只有这一种方式步入仕途,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在这种制度下,简单奉行“孔孟之道”,是不可能进学乃至步入仕途的。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僵化、教条的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合理。

周进一生追求功名,六十多岁还没有捞着“秀才”,以致一旦进了贡院,看到整齐的“天”字号号板时,先是撞得不省人事,后是哭得满地打滚。而当众人商议要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竟厚颜无耻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结果不仅考中了,还做了选拔人才的学道。

如果说周进是靠捐来的监生步入仕途的,那么范进中举则来自周进对他的“同病相怜”。然而更为荒唐的是,做了几年衙门的金东崖,居然想让自己那“一字不通”的儿子金跃进学,且不惜花一千两银子托人找“枪手”。潘三买通衙门中人,让匡超人在考场上“偷梁换柱”,神不知鬼不觉地替金跃做了文章,结果金跃“高进了”。

由于科举制度存在着这类弊端,才使当时的官场混杂了昏聩者,反而疏远埋没了真才实学者。而吴敬梓所处的清代官场,比于明朝,更是有过之,甚至康熙皇帝为了补足国库的空虚,开启了捐纳入官的“先河”。试想,一个靠花钱买来的官,怎会心甘情愿地为民服务?吴敬梓先生正是看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才借明朝的官场现象来讥讽清朝的社会现实的。

(二)科举考试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书中反映的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即“四书文”。这种考试根据《四书》来命题,运用“四书文”来答卷,一切不符合《四书》和《集注》的,不得阑入。由于受这种考试内容的限制,当时的知识分子才误以八股举业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为飞黄腾达实现自我价值的津梁。然而,八股文本就是一种便于打扮的文体,它的好处是操作简便,可以使“踩分点”量化。然一旦用它来标准,便出现了许多怪象。小而言之,许多真才落榜;大而言之,儒学原典变成了文字游戏,从而彻底扭曲了原始教育,遮蔽了儒学的真血脉,使广大读书人逐渐遗忘传统文化。所以说,以八股选拔人才,是对中国文化的束缚与禁锢。

(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八股取士的不合理性还表现为这种制度造就了一群沽名钓誉、灵魂扭曲的封建文人和卫道士。

《儒林外史》刻画了大量的落第文人及假名士,旨在批驳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些文人和名士,浮游于上层社会及普通劳动人民之间,今天互赠大名士,明天又一起饮酒、作诗,整天生活在“天下谁人不识我”的虚幻中。至于杨执中、张铁臂等人,则更是骗子、无赖,苟且于人世之间,何谈人生价值!杜少卿呢?似是一名“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豪客,卖房子、田地,大捧的银子送给别人花。但其施舍却到了不问对象,不分善恶的地步,简直是荒唐得令人发噱!

说到底,这些人都是科举制度下一些可怜虫,由于他们受贱视劳动的封建思想的毒害,才使整个社会经济萧条、不景气。所以说,科举制度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只要这种制度不变革,社会就不会进步。

二、封建礼教对中国人民思想的毒害

(一)封建礼教对人性自由发展的阻碍

封建礼教的存在禁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甚至吞噬着人们的灵魂。明清两代尤其崇尚程朱理学,这便决定了人们必然要套上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而难以解脱。具体说,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封建礼教虽然严格,但人性的自私、冷漠又使它蒙上了虚伪的面膜。严贡生极力吹捧自己是最大方、最讲公道的人,却偏圈了邻居王二的猪,要人家拿钱来赎;想赖船钱,便诬陷船家偷吃了他的止晕药,要船家赔他几十两银子;想霸占严监生财产,便逼迫弟媳过继他二儿子。在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严贡生完全忘记了封建礼教所谓的纲常伦理,什么忠悌孝义、和睦乡邻都被涂上了黑色的阴影。其实,像严贡生那样的封建卫道士在当时比比皆是,仁义礼教只不过是他们维护自己地位的“护身符”,是他们谋取私利的假面纱。也正因礼教的虚伪性,才使得封建社会的人性变得卑鄙自私、专横贪婪,从而严重阻碍了人性的个性化、自由化发展。

(二)封建礼教对中国妇女的毒害

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一种陈旧、腐化的牢笼之中。杜少卿携妻子游山玩水,被人们指责非议,这难道不是封建礼教在世人心目中作祟吗?王玉辉全然不顾女儿的性命,在女儿要以死殉夫时,不仅不劝阻,反而说:“这是青史留名的事,你就这样做罢。”当女儿饿死后,自己又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简直是中毒太深、迂腐透顶、毫无人性!别人呢?余大先生备了三牲,到灵前去拜奠,办备文书请旌烈妇;二先生起草文书,连夜发布;三学的人前来祭奠。两月后,上司居然批准让制主入祠,建贞洁牌坊。入祠那日,全县的乡绅名流,都穿着公服送行。这正是王玉辉期盼的“青史留名”,也正是当时的封建文人所期盼的,都是封建礼教所倡导的。贞洁比性命重要,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毒瘤,深深地毒害着广大妇女。

总之,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像两条无形的枷锁,牢牢地套在人们颈上,深深地毒害着他们的灵魂,使他们丧失人心,走向死亡。《儒林外史》正是对这两种杀人制度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个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窥见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所以我们才说《儒林外史》是赏鉴明清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