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少年辅导历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 2

玫瑰少年辅导历程

蒋 宇

四川省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 

一、基本情况

来访者小浩(化名),16岁,男,因班主任老师反映学生行为异常来访,后经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家庭结构正常,父母感情和睦,来访者有一个姐姐。来访者展现出与大众所不同的性别取向,这样的性别取向不被家人理解也不能被同学接受。在班级中对班上的一个男生展现出好感和爱慕,会经常去找那个男生聊天,行为举止表现的比较亲密,但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和举动,被他所爱慕的男生疏远他本人也被班上的同学当做“异类”。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网络词汇叫“玫瑰少年”。玫瑰少年出自蔡依林的专辑,该专辑主要想表达的是反对校园欺凌,善待身边那些特别的人,其中的玫瑰少年也被理解为部分行为举止偏女性化的男性。玫瑰少年,想要被大众所理解和接纳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二、主要问题阐述

根据班主任老师的描述结合医院的诊断报告和学生的自述,我初步判断该同学存在抑郁的情况,且有轻生的想法,而他抑郁的原因可能和性别认同以及人际交往受挫有密切的联系。来访者目前很难融入集体,同时,自我情绪调控存在一定的困难,深陷抑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三、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一)危机的背后

在初次的会谈中,学生表现出明显的阻抗,在行为上表现为:表情非常严肃,双手全程处于紧抱在胸前的状态;在语言上:自我表露比较少,交谈时多用“嗯”、“可以 ”这样的词汇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尽快建立起较好的咨访关系,我放慢会谈的节奏,运用倾听、共情等技术,在对方思考时停下来等待并抱以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适时地点头示意对方继续说,我在听,尝试和对方同频且平等地交流。

在辅导进行到一半时,能明显感觉到小浩对于开放式的问题更愿意主动回答。在后续的谈话中他提到了两个目前比较困惑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亲子关系紧张,来访者自述和家里的联系不算紧密,和父母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很难和父母沟通;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在班集体中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但在会谈的过程中,我可以感觉到人际交往问题只是内心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进一步的交谈中也确定了,真正困扰他的是性别取向和青春期情感的问题,以下是对话片段:

师:你刚刚说感觉自己在班级中跟同学合不来,这个“合不来”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可以具体谈谈吗?

生:就是大家都不愿意跟我玩,有些人还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低头)。

师:嗯,听起来你真的很不容易,这样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当时发生了一些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生:(沉默了一会儿)应该就是有一个跟我关系很好的男生,他人特别好,也很照顾我……(说了在班上适应新环境的时候对方给他的帮助和关心),后来我经常跟他一起,有点喜欢他,就有人开始说我是同性恋,在背后各种说我,不跟我说话,故意说一些很难听的话。

通过首次会谈可以发现,该同学由于对个人性取向以及青春期性知识认知存在偏差而造成人际交往受挫,影响了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情绪难以疏解,因而抑郁症状也尤为严重,因此,除了心理辅导以外,学生还去专业医院接受了医生的治疗。

(二)认知助力认识

在第2次的会谈中,我们针对最困扰他的性取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这一次谈话当中,我主要运用了倾听、共情和一般化的心理辅导技术,并普及关于性取向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科学的知识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引导来访者正确的看待不同的性取向,让来访者感觉到包容接纳和关心,同时高中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关于性取向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此也要提醒来访者先不着急为自己下定论,在经过审慎的思考和科学的探索以后再为自己定性或许会更好。在谈话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明显的不合理信念,因此我运用了认知治疗的相关技术帮助学生分析和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以下是对话片段:

生:我感觉现在真的很痛苦,他们都讨厌我肯定是因为我不正常(这里是指性取向为同性)。

师:所以你认为性取向和别人不一样是一种错误,是这样的吗?

生:好像也不应该是错吧,但是他们都很排斥我,我不能接受。在一个班上不能融入进去这种状态很痛苦,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明明一开始到这个班级的时候都挺好的。

师:我很理解你说的这种感觉,你认为他们不接纳你,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好像就感觉我是一个异类,是一个很失败、很不堪的人。

师:那其他和同学们取向一致,玩的很好的人,他们是很成功吗?

生:(笑了一下)也没有吧,有的人也就那样,很多时候可能都不如我。

师:对呀,所以你看,与别人不一样不等于失败,性取向似乎也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唯一的标准,你觉得呢?

(三)转变的种子在心底发芽

第3次辅导我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肢体语言不再封闭,不再像以前一样阻抗,因此在谈话开始的时候,我就首先说出了他的肢体语言上的改变,表达了我的感受,也对他的求助和信任表示肯定和赞美。这是我第1次在这个男生的脸上看见了笑容。但在深入对话的时候发现小浩缺乏一定的同理心,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明显,班集体的配合也比较差,所以在集体中的生活依然很痛苦,就这个问题在辅导结束以后,我多次与班主任沟通,试图争取到班主任和班集体的配合。

最后一次见面,小浩展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不好,经过了解,我发现来访者并没有按照医嘱去服药进行治疗,因此在最后一次辅导当中,我主要就针对就医的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我也意识到学生现在表现出来的抑郁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所以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之后,我再次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并指导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最后学生决定休学一学期去医院进行治疗。在学生休学的过程中,班主任和心理老师都充当了陪伴者的角色,对于学生的想法和改变积极回应。

(四)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经过半年的休学,学生重新回到了学校。回校以后学生主动来找到我进行回访,他诉说了就医的过程当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也对当时我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老师我感觉你就像我人生的一束光,在我最黑暗的时候照进了我的心里”。在这一次谈话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倾听、回应、共情等方面都有非常惊人的改变。对于自己性别取向的发展,他也保持的是一种积极接纳的态度,或许它还处于发展的过程当中,但是不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能坦然地接纳,悦纳自己。在面对情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他也不再惧怕别人的目光,内心的“自我”得到了很大的成长。有时在我们的世界里,或许一颗石子只能掀起一阵涟漪,但在学生的世界里一颗石子或许能够引发一场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