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 2

“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马鑫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101

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经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但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差异。在有些国家“一带一路”项目为当地人民生活提升和两国友谊加深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有些国家项目推进缓慢,不仅面临国际上的诸多猜疑、指责,甚至陷入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的漩涡,甚至遭遇大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冲突。

一、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一带一路”参与国发生重大政策变化

近年来,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大国关系深度调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显现我。面临诸多跨国性和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一带一路”项目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持续升高。

1、国际冲突威胁我海外项目安全

近年来,西方大国内顾倾向加剧,地区权力真空进一步增大。在中东,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域内大国试图填补真空地带,原有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巴以冲突持续加剧;在欧洲,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悬而未决的“纳卡问题”导致两国外交纷争不断;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之间关于“科索沃问题”的严重分歧导致两国外交局势持续陷入紧张状态。而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对乌克兰乃至整个东欧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继而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推行。

2、地缘政治影响阻碍“一带一路”项目顺利推进

一些国家对华存在“双重心态”,受大国关系掣肘导致政策稳定性不佳。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希望与中国合作,共享发展红利。但另一方面,受大国关系掣肘,一些国家“两头下注”心态使其对华态度游移不定,长期怀抱“好处照单全收、代价尽量逃避、骑墙待价而沽”的机会主义心态,导致对华企业投资、人员限制政策也摇摆不定。比如,斯里兰卡曾暂停中企在科隆坡的港口城项目,马来西亚曾叫停“一带一路”东海岸铁路项目,这些项目的搁置都与当时的地缘政治博弈有关。随着中东欧国家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出现明显向西方靠拢的趋势,一些重要的“一带一路”项目进展困难。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类似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形势也会更加复杂。

3、东道国政局不稳带来海外项目停滞风险高企

政局动荡普遍存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些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政党轮替之后可能会取消与中国签订的合同;一些国家出现国家体制和政府权力格局的彻底变更,导致项目彻底终结。据统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常见的政权颠覆性更迭模式中,“颜色革命”占25%,政变占47%,内战占20%。2023年苏丹军方与准军事团体爆发战斗,导致中资企业的项目资产在暴乱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抢劫,随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撤出,中国项目难以继续正常施工,许多项目被迫暂停,这必将延长项目周期,增加费用成本,影响项目收益。

二、由于宏观经济原因造成参与国发生重大政策变化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极易受到全球经济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不确定的主权债务风险以及金融安全风险。

1、全球经济下行导致投资疲软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全球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全球贸易和投资大幅缩水。“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的购买力和投资能力下降,导致新项目难以落地,中国产品或投资难以进入,经贸往来面临收缩。

2、财政困难导致债务风险高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财政实力薄弱,经济结构欠佳,对外资依赖程度较高,对外举债规模过大的风险日渐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在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合作的64个国家中,有8个国家面临严重的债务风险,27个国家的金融评级为“垃圾级”。这给我国的对外投资带来了不可持续风险。与此同时,某些投资项目过度借贷,缺乏全面、科学的投资风险评估与合理的资源分配,容易导致低效支出或投资,甚至难以收回贷款。

3、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导致违约频发

一些沿线国家投资环境不佳、偿还资金能力薄弱、信用体系不完备等,都增加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的经济安全风险。一些国家或打着债务负担过重的旗号拒绝为中方的贷款进行担保,或要求中方提供超低利率的贷款,或以前期的投资项目为要挟要求中方提供额外的财政救助。例如,在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中方已经补贴超支部分的12亿美元,但近期印尼提出希望中国提供5.6亿美元的额外低息贷款来还中国的贷款的要求,否则将拒发雅万高铁运营证。

三、美国及西方对“一带一路”的封锁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记者会明确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债务和陷阱”。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欧美大国一直秉持冷战思维,用尽各种办法阻滞“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1、美国联合盟友制定对抗“一带一路”替代方案

欧美大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遏制愈演愈烈。2021年6月,拜登政府带领G7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伙伴关系”(Build Back Better World),承诺满足中低收入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企图与“一带一路”倡议分庭抗礼。2021年7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全球联通欧洲”计划(A globally connected Europe),明确表明积极响应G7“重建美好世界计划”,暗中对抗“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美国不断在实质层面上推动“印太战略”的落实,推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明确将“一带一路”倡议放入所谓的“印太战略弧”内。最近,美国正联合盟友打造“新华盛顿共识”,以推动民主供应链和美国产业政策为核心,构建包括民主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新标准和新规范,试图遏制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他们通过共同对抗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提供所谓“别样发展模式的选择”等,使得“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较大阻力。

2、通过国内法加大对中国企业制裁并限制中国海外投资

美国通过立法与政策手段增加了中资企业在美国及全球市场的运营难度,限制了中国海外投资规模与范围。一方面,借口海外反腐败调查、供应链白名单等,利用双重标准与民间力量限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使中国企业面临较高的非贸易壁垒,加大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与经营困难,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另一方面,美国司法部等进一步扩大了援引国内法制裁中方企业、机构与人员的范围,并强化了执法措施和手段,对我中方企业海外派出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3、不遗余力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客、智库、媒体罔顾事实,持续不断地质疑和抹黑“一带一路”。他们指责“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转移中国国内“过剩产能”,是剥夺当地就业机会,是破坏生态环境,并产生了“地缘扩张论”、“经济掠夺论”、“环境破坏论”、“债权帝国主义论”等等抹黑“一带一路”的论调。同时,西方反华NGO还利用人权、环保、贸易逆差等议题抹黑我海外项目和工程,增大推动中资项目的阻力。

四、应对

“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并存,就中国自身来看,也存在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做好充分准备回应质疑,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孕新机,不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走深走实。

1、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多边合作。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的文件以双边为主,尝试将双边合作向多边拓展;着手建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多边安全机制,推动我国军事力量以和平姿态“走出去”。多边合作机制简化了各方之间的磋商与交流过程,有利于协定与项目的高效实施。多边合作还能够集聚更广范围国家和机构参与,使各方面利益达成更加均衡。

2、打造“一带一路”精品工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将资源由全面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集聚,强调“精雕细刻”。可以进一步加强与中东、东盟、中亚等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相近的地区和国家的合作,推动规则联通、设施联通、贸易联通和民心联通,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同时我们重点加强在基础物流、制造业、电力与新能源、通信产业以及农业和食品业领域的合作,实现产业链延伸,提推动企业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布局。

3、畅通多种渠道,加强“软安全”建设。随着中国影响力在全球范围扩大,争议也越来越大,除个别案例是中国人员、企业违反当地法律、破坏当地环境等引起当地民众反感,目前很多“反对一带一路”事件因为被西方舆论引导。因此,需要加强“软安全”建设。一方面,针对“一带一路”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区域,基于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等方面特点,开展战略研究,加强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境外中资企业需要加强前期的调研和与当地各界的沟通,承担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强危机处理的有效性和社会舆论的监控和引导。

作者简介:马鑫,1982年8.29,女,博士研究生,汉,吉林长春,助理研究员,从事中美关系以及国际城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