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 2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林海根  何亮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  康复科 江西南昌 330038

摘要目的:旨在评估浮针疗法对于肩周炎患者的治疗成效。方法:本项研究共涵盖80位肩周炎患者,利用随机数法将其分配至浮针治疗组和电针治疗对照组,各组40人。主要疗法为浮针组接受浮针疗法,对照组则接受电针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浮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组间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浮针组的降幅更为显著(P<0.05)。结论:浮针疗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减轻肩部疼痛并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

关键词:浮针疗法肩周炎疗效观察

   周围性肩炎,常见的称呼为肩周炎,是一类促成肩部出现疼痛及限制其活动能力的疾患[1]。在传统中医领域内,此病属于痹证类别,偶尔也被命名为“五十肩”或“漏肩风”。该疾病在早期阶段以肩痛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至中期或晚期,会看到肩关节活动的明显受限。治疗目标侧重于缓减疼痛及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性。电针与浮针为肩周炎治疗中较为广泛采用的两种方式,两者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治愈效果及较高的患者可接受度。尤其是浮针疗法,以其促进经络畅通、调节气血,有效减轻肩部不适的特性,拥有快速见效、效果持久、治疗周期短、简便易行、痛苦小、副作用低及成本效益高等优势。本项研究致力于对比分析电针与浮针在肩周炎治疗上的临床成效,以下为具体报告内容。

1资料与分析

1.1一般资料

在2023年2月-2024年2月这段期间,本研究选取了本院的80位肩周炎病患,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些患者经过随机数字表分配方法,被均等地划分为两个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40。在治疗组内,有男性18位,女性22位,男性年龄跨度从50岁至62岁,女性年龄跨度从48岁至60岁,其中平均年龄为58.2岁,标准差5.6岁;病程长度从8个月到15个月不等,平均病程约为10.45个月,标准差为1.32个月。而对照组则由男性20位,女性20位组成,男性年龄跨度从50岁至62岁,女性年龄跨度从48岁至60岁,平均年龄为58.5岁,标准差5.8岁;病程介于9个月至16个月,平均病程为10.58个月,标准差为1.35个月。通过对比两组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发现两组间在统计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备相当的可比性。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需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包括肩痛或压痛、关节活动限制、软组织硬化或冻结、肌肉萎缩、病程缓慢且多由过劳或寒冷引发、年龄48至65岁、已签知情同意书、近一个月内未接受相关治疗。排除标准:肩痛由骨折、脱位、肿瘤、骨结核等非肩周炎原因引起,或存在重大器官功能衰竭、精神疾病的患者[2]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电针疗法,使用环球品牌无菌针灸针和华佗牌SDZ-II型电针治疗仪,主要针对肩髃穴等穴位,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三次,持续四周。治疗师采用单手进针技术,根据患者承受能力调整强度[3]

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使用一次性中号浮针根据患者肩部激痛点位置进针,进针后进行扫散动作促进再灌注,治疗频率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在此研究中,评估指标涉及几个关键领域:首要是比较两个组别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接着,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水平进行量化,评分从0至10分不等,得分升高表明疼痛加剧。

1.4统计学分析

对于所收集的数据,本项研究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对于量化数据,以平均值及标准差(x ± s)的形式展示,并运用t检验来探讨两组间的差别;对于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χ2检验)来分析。在本研究的框架下,若P值低于0.05(P<0.05),则表明统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对两组的比较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

表一:两组治疗对比(%)

组别

患者数量

治愈

显著效果

改善

未见效果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11(27.5%)

20 (50%)

6 (15%)

3 (7.5%)

37(92.5%)

对照组

40

4 (10%)

12 (30%)

6 (15%)

18 (45%)

22 (55%)

2.2两组VAS评分对比。在治疗开始前,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进行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结果表明两组的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有效缓解了疼痛。更重要的是,治疗组的疼痛减轻程度高于对照组,并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P<0.05)。

表二:两组VAS评分对比(x±s)

组别

患者数量

治疗前VAS评分平均值 (± 标准差)

治疗后VAS评分平均值 (± 标准差)

治疗组

40

8.10 (± 1.85)

1.75 (± 1.50)

对照组

40

8.00 (± 1.40)

4.20 (± 1.10)

3讨论

在目前的医疗实践中,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众多,包括服用止痛药物、进行针灸和推拿、接受物理疗法、使用针刀技术、实施局部封闭注射、外用药膏及热敷等。这些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各不相同[4-5]。尽管药物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它可能会导致较严重的副作用,并且对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帮助不大,因此它的患者接受度相对较低。此外,像针灸、推拿和针刀治疗这类方法,可能因为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治疗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较高的治疗成本,而使得患者的依从性降低。

浮针疗法,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特殊的针刺手段,用于缓解疼痛。其核心特征在于针具只在皮肤下的浅层作用,而不深入至肌肉层,使得针体好像在肌肉上方“漂浮”,由此得名。这种方法在技术上与传统针灸的毛刺和半刺手法相似,采用扫散动作,让针体在肌肉表层进行移动。

采用一次性针具,浮针疗法主要在痛点周边的皮下浅层筋膜进行扫散和其他针刺动作。它是一种将传统针灸的理念与实践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继承了针灸的古老智慧和经验,同时也吸收了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浮针疗法因其广泛的应用范围、显著且迅速的疗效、简便的操作及经济安全等优点,在治疗局部痛症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效果。

通过对浮针疗法和电针疗法在治疗肩周炎方面的临床效果和VAS评分变化的比较,研究发现浮针治疗组的有效率高达92.5%,明显胜过电针对照组的55%,同时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都有显著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这说明浮针疗法能有效缓解肩周炎的临床症状和疼痛,其机制可能为促进肩部肌肉的放松,加速血液与组织液的循环和代谢,从而减轻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的活动性,加速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得益于针刺仅限于皮下浅层结缔组织,浮针疗法很少接触到血管、神经和肌肉,因而疼痛感较低,几乎不引发出血或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患者因疼痛感减轻而更容易接受治疗,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浮针疗法在减轻肩关节疼痛和提升活动范围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成为治疗肩周炎的一个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路,廖希希,王琪,肖晓华.热敏灸配合浮针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3):2387-2389.

[2]陈能,吕燃,全华山,贾晓军,周英祝,卜晗.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19):54-60.

[3]孙晓伟,潘婷婷,刘婷婷,高营,王新宇,李百韬,李洪涛.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04):90-93.

[4]秦中枢,冯后桥,王永海.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增效作用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41(02):46-49.

[5]文希,刘通,王小寅.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