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研究——以吉林省城市更新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研究

——以吉林省城市更新为例

钱留平

江苏匠工营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到2023年末的66.16%,将近6亿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率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按纳瑟姆的城镇化曲线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超过70%之后,就会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将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国家也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表面看我国的城镇化还有一定空间,然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96亿,占总人口的21.1%。特殊的人口结构、城乡户籍制度和低生育社会的提前到来,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将提前到达拐点,因此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我国的城市的发展,将由过去的增量扩展为主逐步转变为存量更新。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实施,城市更新将成为今后较长时间内城市存量发展的关键。

一、发展背景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图们江经济圈、东北经济区等多重经济圈交汇格局,是“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吉林省视察指导工作,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吉林省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助力激活消费活力,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打造新兴经济增长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但城市更新面临着持续执行难、利益牵涉广、项目周期长、资金不确定、专业要求严等难点与挑战。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分类实施,走出一条适合省情发展的发展道路。

二、案例借鉴

1深圳:先行先试,建立“城市更新单元”管理制度

深圳自2009年在国内政策层面首提“城市更新”概念以来,实现了多种规范高效的运行模式转变。其实践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一是建章立制,率先构建相对完整的立法政策体系,先后颁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等,形成从法规、管理、操作指引和技术标准四大层次形成政策体系。二是利益共享,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保障公共配套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落地。三是规划统筹,建立城市更新单元制度,突破以单一宗地改造的惯常做法,按照成片连片改造建立城市更新单元管理制度。

2广州:改革引领,推行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2]

广州以“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为抓手,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盘活再利用。具体做法有:一是形成“1+3+N”的政策指引体系,全面实施《广州城市更新办法》,以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更新实施办法》为三份配套文件,结合其他N项规范性文件,共同构建完善的政策与规划体系。二是有机修补,推行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通过市政改造、巷道翻新、立面整饰、景观提升等多种微改造模式,循序渐进推动城市更新。三是创新机制,成立“城市更新局”统筹工作。

3)南京:城市双修,开展创新名城“硅巷”建设行动[3]

南京的城市更新实践经历了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转变,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当代城市发展互促并进。其实践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一是存量激活,实施创新名城“硅巷”建设计划,利用中心城区的存量空间,改造老厂区、棚户区,释放老写字楼,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无边界的科技双创区。二是示范打造,实施“小规模、渐进式”城市修补。开展老旧小区微更新改造、道路整治、背街小巷等工作,有序推动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三是智慧引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对突发事件快速预警、精准处置,引领智慧、韧性和绿色城市发展新形态。

三、问题

城市更新的核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升要素流通效率,通过系统梳理吉林全省的城市发展现状,综合当前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发现吉林省在城市更新层面存下如下几个核心问题:

1城市人口流失严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迟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2407.3万人,近十年来人口流出效应明显,城镇化进程逐步放缓。

2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城市宜居功能有待完善全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人均拥有水平降低,城乡差别和地域差距逐步拉大。

3环境风貌亟需建构,品质化公园绿地有待升级全省各地的绿地系统建设逐步提升,但是围绕以人民群众幸福需求的的休闲景观空间偏少,人均占据占有率不高。

4城市文脉传承较弱,特色化历史风貌有待彰显全省历史名城保护较好,但是偏建设、轻运营现象较为明显,更多的优秀建筑文化没有实现活化利用。

四、重点举措

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规划提出全省城市更新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擘画“美丽吉林”大蓝图,注重高质量与高标准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现代化与品质化结合,以“林韵、水韵、山韵、雪韵、城韵”塑造“五韵吉林”品牌,将吉林省建设成以环境彰显“美”、生态涵养“美”、文化润泽“美”、科技赋能“美”、治理保障“美”的美丽中国“吉林”样板。

1统筹推进、分类实施、强化机制

吉林省域范围内有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辖21个区、20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765个乡(镇)和241个街道。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是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全省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经。规划围绕“美丽吉林”总体愿景,聚焦“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五大目标,聚力打造健康活力品质共享的宜居之城、自然生态景城共生的绿色之城、历史文化古今共荣的人文之城、数字引领创新共建的智慧之城、集约高效安全共治的韧性之城,高水平建成人人能感知、人人皆认同、人人可就业、人人得安居、人人都健康的幸福家园。

2高效衔接核心引领,协同共振。

发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精准保护、精准开发、精准治理”策略,构筑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圈三区四轴”的城镇化格局,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序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区域一体化上,建设高品质综合型强承载力县城,培育以产业为内核的美丽特色小城镇,统筹各市在设施配套、城乡布局等方面深度对接、协调联动,加快在产业发展、城市运营、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融合发展。

3系统集成、人文关怀、运营导向

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文化传承、人口发展、社会公平等问题。坚持系统集成思维、人文主义关怀和市场运营导向放在首位,在不同层级、不同机制下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深入实践和应用。在重点更新片区内,通过推进“烟火气”老旧小区“有机织补”,实施“工业遗址复兴”城市更新计划,建设无边界美丽活力“硅巷”等措施,引培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和需求,强化载体运营,让更多的吉林人回归本土创业就业,同时吸引省外人士就业、生产创造。

五、总结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现代产业体系还不完善,无论是增量扩展和存量更新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国空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存量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逐步推动城市更新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途径,让空间的高效利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引擎,探索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推动城市向内涵式、集约式、精明增长转型。

参考文献:


[1]陈明星,叶超,周义.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J].地理研究,2011,30(08):1499-1507.

[[2]]宋燕敏.走向治理型城市更新——制度变迁视角下城市更新的地方实践与启示[J].城市建筑,2023,20(03):52-57.DOI:10.19892/j.cnki.csjz.2023.03.12.

[[3]]韩雨晨,韩冬青,宋亚程.南京小西湖街区微更新中结构改造的“构件——体系”方法[J].建筑师,2024,(02):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