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传播能力及防控措施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 2

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传播能力及防控措施效果

谭礼艳

宜昌市西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传播能力及防控措施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实施常规防控期间发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时的在校生680名为对照组,另选取2023年实施完善后的防控措施期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时的在校生691名为观察组。分析传播能力及防控措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0均数(1.5±0.4),低于对照组R0均数(2.9±0.7),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完善后的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能力,降低患病率,故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完善预防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学校;流行性腮腺炎;传播能力;防控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因腮腺炎病毒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罹患此病者可见有双侧腮腺肿大、疼痛等表现,同时伴有肌肉疼痛等。其中,流行性腮腺炎多在人群密集、封闭环境中传播,好发于托幼机构、学校等公共场所,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一旦爆发,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学习,同时还容易造成广泛的传播,导致公共卫生隐患[1]。因此,针对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以降低其影响,保证学生的安全。鉴于此,此次研究将就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传播能力及防控措施效果进行论述,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22年实施常规防控期间发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时的在校生680名为对照组,另选取2023年实施完善后的防控措施期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时的在校生691名为观察组。两组均为在校生,对照组男362名,女318名,年龄6-15岁,平均(9.58±2.21)岁;观察组男350名,女341名,年龄6-15岁,平均(9.79±2.35)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1)各项研究资料齐全;(2)可配合完成各项调查。

排除标准:(1)疫情暴发时因事、病请长期假者;(2)中途转学者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包括在首例确诊后进行保护性隔离、消毒、疾病预防宣传等工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内容如下:(1)强化宣传。校园内大力推广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鼓励家长积极带领孩子接种疫苗,注意疫情高发季节宣传,帮助学生掌握良好卫生习惯,提升家长疾病流行季节,疾病预防控制的意识。(2)构建急诊观察室。在疾病暴发流行期间,校内构建观察室,做好学生的隔离性保护,症状轻的患儿指导进行家庭治疗、隔离,症状严重者配合安排入院。(3)监督监控。学校完善传染病流行控制制度,完善校园内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制,做好疫苗补种工作,最大限度构建免疫屏障。疾病流行季节做好班级排查、体温测量等工作,一旦出现疑似病例,立即进行上报等。(4)定期总结。定期对学校内传染病预防控制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影响流行性预防控制的漏洞,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不断完善等,以强化疾病预防。

1.3观察指标

1.3.1 患病率。对比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时在校生的患病率,根据登记在册数据进行计算,患病率=患病数/在校生数×100%,患病率包括疫情后统计得知的隐性感染者。

1.3.2 基本再生数(R0)。对比两组的R0平均值,R0<1时,提示疾病不会流行,R0>1时,提示疾病流行,R0>1越大病毒传播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均值±标准差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百分率(%)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病率对比

观察组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患病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首例确诊7d后

首例确诊14d后

首例确诊30d后

观察组

680

12(1.76)

30(4.41)

41(6.03)

对照组

691

30(4.34)

68(9.84)

78(11.29)

x2

-

7.663

15.220

11.957

P

-

0.006

0.000

0.000

2.2 基本再生数对比

两组所处时间节点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次数均为3次,观察组R0均数(1.5±0.4),低于对照组R0均数(2.9±0.7),t=2.819,P=0.048,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学校是学生集中的场所,其具有人口密度高、人员接触频繁等特点,学校一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性流行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从而对学生健康造成不利影响[2]。因此,明确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能力,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证学生健康有现实意义。本次研究中,观察组R0均数(1.5±0.4),低于对照组R0均数(2.9±0.7),提示采取完善的预防控制措施后,可更好地控制流行性腮腺炎传播,R0是流行病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其具体表示一个感染者在易感人群中介传播给多少新感染者,R

0的数值会直接影响疫情暴发、防控策略制定。不同预防控制策略下,观察组的感染者平均只能传染1.5个易感者,提示疫情传播能力较低,分析原因是,落实完善后的预防控制措施后有利于病例的早期识别、隔离,强化疾病流行季节的预防,深化健康教育,并能推动疫苗接种,尤其是推动未接种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接种,多种措施交织作用下即可降低感染、传播风险,实现对流行腮腺炎的长效防控[3]。另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是,在采用完善后的措施后,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减少病毒的校内传播,并且完善后的管理措施落实,能辅助学校尽早筛查隐性感染者,从根本上阻断疾病传播[4]

综上所述,采取完善后的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能力,降低患病率,故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完善预防控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殷秀岩,李丽娜.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趋势与防控措施[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02):189-190.

[2]邓志强.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控制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11):1660-1662.

[3]王艳楠.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预防控制措施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5):5101-5103.

[4]刘木子,闫明宇,李梦奇,范晨璐,李玺琨,姜立坤.哈尔滨市某校高中部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调查[J].黑龙江医学,2020,44(02):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