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脑血管介入:为何它成为治疗新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 2

揭秘脑血管介入:为何它成为治疗新选择?

魏本

都江堰首嘉医院  611800

脑血管介入技术以其独特的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对传统治疗方法的认知。该技术能够深入脑血管内部,直接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从而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长期恢复过程。

1 脑血管疾病概述

1.1 定义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的一组疾病,主要由颅内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损害。这类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称为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

1.2 分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①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常见于中老年人,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②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小碎片散落在血液中或心脏来源的小血栓,进入脑循环堵住脑小血管后自溶再通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指在脑部静脉窦中发生血栓形成,阻止了血液从脑部排出,可能导致血细胞破裂并向脑组织中渗漏血液,形成出血。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两类,其中炎症型中海绵窦和横窦最常受累,非炎症型中上矢状窦最易受累。

(2)出血性脑血管病:①脑出血:多因高血压导致颅内血管破裂或脑动静脉瘤破裂引起,常见于中青年人。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动脉瘤破裂所致,常见于中青年人,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3)其他:①脑血管畸形:包含多种疾病,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多见于青少年人群。②颅内动脉瘤:可分为先天性、动脉硬化性、感染性等多种类型。

1.3 症状

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疾病症状各异,但一般表现为偏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头晕、行走不稳、肢体麻木及认知障碍等。严重病例可能伴随剧烈头痛、呕吐、视力下降意识障碍等症状。

1.4 危害性

(1)致死率高: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的人数超过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超过150万,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

(2)致残率高:脑血管疾病存活者中,约2/3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些残疾可能表现为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3)复发率高:脑血管疾病患者很容易复发,导致第二次脑梗死、脑出血等,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

2 脑血管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及其局限性

2.1 药物治疗

(1)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阿托伐他汀等脂药物,以及华法林、小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

(2)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如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

局限性

(1)治疗效果有限:对于急性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可能无法迅速有效地阻止脑组织损伤。

(2)时间窗口限制:某些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的使用必须在脑血管病症状出现后的3-4.5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范围,药物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3)副作用风险: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增加出血、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的风险。

2.2 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去除阻塞颈动脉的斑块,减少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2动脉瘤夹闭术:对于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采用夹闭动脉瘤方法进行治疗。

3颅内血肿清除术:主要针对颅内血肿形成的治疗,清除脑内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恢复正常的脑部功能

局限性

(1)手术风险: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2)定位困难:对于某些微小的血管病变,可能无法准确定位病灶,导致手术效果不佳。

(3)复发风险:手术治疗后,患者仍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要长期监测和管理。

2.3 物理治疗

(1)语言治疗:针对脑血管病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进行训练。

(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恢复思维和推理能力,控制情绪反应。

(3)感官技能恢复疗法:针对感觉障碍进行训练,如温度、压力或疼痛感觉的恢复。

(4)运动疗法:针对肢体瘫痪进行运动训练,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

局限性:

(1)疗效因人而异:物理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训练程度,不同患者的恢复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2)耗时较长:物理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明显的疗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

3 脑血管介入技术

3.1 定义

脑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材,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血管途径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

3.2 分类

(1)机械取栓术:通过取栓器械或导管,从血管中取出堵塞的血栓,以达到恢复血管通畅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等血管阻塞性疾病。

(2)脑动脉溶栓术:通过动脉给予溶栓药物,开放患者所闭塞的血管。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局部溶栓的效果,加快血栓的消除。

(3)动脉血管成形术:通过手术的方式打开患者狭窄或闭塞的动脉,能够恢复狭窄血管的管径。这种手术方法主要针对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

4)脑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放置支架来撑开血管,能够改善患者脑缺血等症状。这是治疗脑动脉狭窄常采取的方法之一。

(5)脑动脉瘤栓塞术:是一种针对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经皮、经血管,将栓塞材料(如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到动脉瘤部位从而阻止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动,防止其破裂出血,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6)脑血管畸形栓塞术:是一种针对脑血管畸形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闭塞病变或重建正常血管结构采用血管内途径,通过微导管等装置将栓塞材料(如弹簧圈、凝胶等)输送到病变的脑血管畸形部位,达到闭塞畸形血管或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目的。

3.3 操作过程

(1)术前准备:医生先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必要时需要进行颅脑CT或MRI等辅助检查,以确定病变的具体情况。

(2)血管插管:医生选择合适的血管,通常是从大腿或手腕的动脉或静脉开始,经过消毒和局部麻醉后,插入导管。

(3)引导导管:一次性导管插入到颅内的血管系统中,医生通过X线透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引导导管到达脑血管病变的位置。

(4)诊断和评估:通过导管进行血管造影,实时显示血管病变的情况,医生可以准确诊断和评估病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

(5)治疗干预:根据病变的特点和情况,医生选择不同的治疗干预手段,如急诊机械取栓术、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化学药物栓塞术、弹簧圈填塞术等。

(6)观察和复查:手术完成后,医生通过导管进行再次血管造影,确认治疗效果,并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

3.4 优势

(1)微创性: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脑血管介入技术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

(2)定位精准: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能够实时显示患者体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确保治疗器械准确到达病变区域。

(3)恢复迅速:由于创伤小,患者在术后的恢复速度较快,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

(4)风险降低: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大面积切开和复杂操作,手术风险相对较低。

(5)适应症广:适用于多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6)可重复性:在必要时可以对同一病变部位进行多次治疗,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4 脑血管介入技术的风险与挑战

4.1 潜在风险

(1)血管损伤与出血:在脑血管介入操作过程中,导管、导丝等器械可能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当选择的植入耗材过大时,可能对病变血管造成撕裂或挤压。颅内血管周围因缺乏有效的支撑,也可能造成血管的破裂出血。抗凝药物的使用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血栓形成与栓塞:脑血管介入技术可能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脱落的斑块阻塞血管,进而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是植入的器材容易让血小板在其表面聚集,引发脑血管的再度狭窄。

(3)脑血管痉挛:介入操作可能刺激脑血管,导致血管痉挛,进而引起脑缺血症状。动脉痉挛会导致大脑出现缺血、缺氧、坏死。

(4)感染与过敏反应:脑血管介入技术属于有创操作,存在感染的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药物等产生过敏反应。

(5)穿刺并发症:脑血管介入治疗需要穿刺股动脉,可能导致股动脉的损伤,出现明显的皮下血肿。

4.2 技术挑战

(1)技术操作难度:脑血管介入技术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操作,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能。对于病变血管角度刁钻、狭窄长度过长等情况,操作难度会进一步增加。

(2)病情评估与决策:在决定采用脑血管介入技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确保该技术对患者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对于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考虑是否适合进行介入操作。

(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在术前充分准备,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并在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5 总结

脑血管介入技术凭借其微创、精准、风险低、适应症广和疗效显著等优势,已经成为了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新选择。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脑血管介入技术将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