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 2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探究

于冠南

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矿区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机理。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矿区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与土地退化、水体污染与破坏、地质灾害频发以及空气污染等方面。这些破坏类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理,包括挖掘和爆破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直接破坏,采矿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以及生态失衡导致的生物种群减少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这些生态破坏问题。

关键词: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探究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日益加剧,矿区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矿区生态破坏不仅影响当地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还可能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长期威胁。因此,深入分析矿区生态破坏的类型和机理,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区生态破坏的机理分析

1.物理破坏机理

采矿活动通过挖掘、爆破等方式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挖掘和爆破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冲击力对土壤颗粒和植被根系造成破坏,导致土地裸露和退化。此外,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堆积物也会占用大量土地,破坏原有景观和生态系统。

2.化学破坏机理

采矿废水、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这些物质在排放到环境中后,会通过渗透、淋滤等方式进入土壤和水体。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改变土壤性质,影响植物生长;同时,这些物质也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此外,化学污染物还可能对水体造成长期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1]。

3.生物破坏机理

采矿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破坏使得动物失去栖息地,食物链受到破坏;同时,污染物的存在也会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威胁。这些生物破坏机理进一步加剧了矿区生态破坏的程度和范围。

二、矿区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

首先,技术层面的挑战是矿区生态修复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矿区的地质条件、环境状况以及受损程度各不相同,因此要求修复技术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然而,目前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尚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修复效率不高、成本较大、长期效果不稳定等。这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以满足矿区生态修复的实际需求。

其次,资金问题是制约矿区生态修复的另一大难题。生态修复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设备购置、材料采购、人工费用等。然而,由于矿区生态修复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很多企业和投资者往往缺乏积极性。同时,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也有限,难以满足所有矿区的修复需求。因此,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以确保矿区生态修复的资金保障。

再者,政策与法规的不完善也是矿区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我国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体系也还不够完善。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有机会逃避生态修复责任。同时,执法力度和监管机制也存在不足,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因此,需要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完善生态修复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2]。

此外,社会参与和意识提升也是影响矿区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公众对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使得生态修复工作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三、矿区生态修复对策

1.技术层面的对策

首先,要加大对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力度。这包括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究适用于不同矿区特点的修复技术。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形成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其次,要注重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矿区生态修复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如土壤修复、水体净化、植被恢复等。因此,需要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综合性的修复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这不仅可以提高修复效率,还可以降低修复成本。

此外,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针对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这有助于确保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修复效果。

2.资金层面的对策

资金是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资金。

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受损的矿区进行生态补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生态产品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和补偿。这不仅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3]。

3.政策与法规层面的对策

政策与法规是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和监管机制。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和标准,确保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此外,还应建立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通过立法手段,将矿区生态修复纳入法律框架,确保修复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4.社会参与层面的对策

社会参与是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矿区生态修复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活动等方式,普及生态修复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矿区生态修复工作。这包括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通过社会参与,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5.长期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对策

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长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首先,应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其次,要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综合施策,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此外,还应考虑修复后的生态功能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合理的植被恢复和水体净化等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矿区周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确保修复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区生态破坏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通过加强矿区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等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矿区生态破坏的程度和范围。同时,提升公众对矿区生态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也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矿区生态破坏机理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为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晓阳.城市废矿区生态修复与园区营造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J].江苏建筑,2024,(01):6-13.

[2]霍海鹰,任书樣,彭可平等.山西省煤矿区生态现状评价[J].煤炭工程,2024,56(01):32-40.

[3]刘文峰,周保精.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能源科技,2023,21(0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