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5
/ 2

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韩振岭

黄骅市齐家务镇李村卫生院061104

摘要:本文探讨了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收集了高龄患者的资料,并采用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改善高龄患者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是,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阿司匹林;高龄;心脑血管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心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而高龄患者由于生理功能下降,治疗难度较大。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高龄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可能影响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其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某医院2018年至2022年期间收治的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共300例。患者年龄均在70岁以上,男性180例,女性12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心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2)年龄在70岁以上;

(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对阿司匹林过敏者;

(2)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3)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4)近期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者。

1.3 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心脑血管病治疗,包括降压药、降脂药等。治疗周期为12个月,期间定期随访并记录各项指标。

1.4 观察指标

(1)凝血功能: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2)血小板聚集情况: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3)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出血、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300例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阿司匹林在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实验组接受每日100 mg的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在12个月的治疗周期内,定期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监测和记录。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显著差异,基线条件相似。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PT和APTT显著延长,FIB水平显著下降,这表明阿司匹林有效地抑制了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相较之下,对照组的这些指标无显著变化,说明安慰剂对凝血功能没有影响。具体而言,实验组患者的PT从基线的11.5±1.2秒延长至14.3±1.5秒,APTT从28.4±2.5秒延长至35.7±3.2秒,FIB水平从3.6±0.7 g/L下降至2.8±0.6 g/L,这些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血小板聚集情况的观察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具体数据表明,实验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从基线的78.2±6.3%下降至56.7±5.4%,而对照组的聚集率则保持在基线水平(79.0±6.1%对79.5±6.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阿司匹林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和10%。尽管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但主要表现为轻度胃肠不适和轻微出血,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具体而言,实验组患者中出现轻度胃肠不适的有12例,轻微出血的有10例,而对照组则分别为8例和7例。统计分析显示,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司匹林在高龄患者中的安全性较高。

总之,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展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它通过延长PT和APTT、降低FIB水平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预防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同时,尽管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总体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轻微,证明了阿司匹林在高龄患者中的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以验证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治疗中的长期效果及安全性。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详细探讨了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其在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控制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疗效。首先,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血小板生成促凝血物质,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这对于预防高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尤为重要。高龄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严重,更易发生血栓,阿司匹林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这种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下降,这些指标的变化表明阿司匹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了血栓形成。

在血小板聚集情况的观察中,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高龄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性增加,血小板聚集率较高,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血液流变学特性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从基线的78.2%下降至56.7%,这显著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尽管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仍需关注。本研究中,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略高于对照组的10%,但主要表现为轻度胃肠不适和轻微出血,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高龄患者因生理功能退化,更易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出血。然而,在本研究中,这些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且未影响治疗的继续进行,说明阿司匹林在高龄患者中总体安全性较高。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应用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未能全面评估阿司匹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此外,应探索不同剂量和联合用药的最佳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在高龄患者的临床管理中,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本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通过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有效预防了血栓形成,改善了患者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尽管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其总体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轻微,证明阿司匹林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化,以期为高龄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指导。

结束语

综上,阿司匹林在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情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尽管如此,需在临床应用中严格筛选患者,并进行细致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通过进一步研究,将有望为高龄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朝侠. 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J]. 智慧健康, 2023, 9 (20): 63-66.

[2]巢时敏. 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J]. 云南医药, 2020, 41 (06): 606-607.

[3]邓有琦,左翃,庞彦媚,等. 阿司匹林治疗高龄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6 (10): 1445-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