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引领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运作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5
/ 2

基于技术引领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运作机制

吕梦熙 张宇超  唐  娜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轨道交通装备作为国家战略管控的重要领域,具有上下游自给、专业覆盖相对全面的特点。随着产业逐步由“技术跟随”走向“技术引领”,研发与产业化开放和协同创新需求日益增长。本文以科研转制院所Q公司为例,分析归纳Q公司的科研技术能力和特点,揭示高校的结构体系和科研结构的特点,提出并明确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模式,探索高端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强强联合”的合作研究方式,并结合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保证机制,以保证合作开发项目的成功。

关键词:高端装备;产学研合作;平台运作机制

1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产学研合作情况概述

一直以来,轨道交通装备作为国家战略管控的重要领域,具有上下游自给、专业覆盖相对全面的特点,这种资源聚合型的研发方式在中国铁路发展初期和6次大提速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全球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从产业本身而言,客户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企业的生存环境逐步由相对稳定、封闭转为具备灵活性、创新性和侵略性的“超竞争环境”[1] 。全球产品、资金、人才流动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规模更庞大、差异更显著、动态变化更剧烈的全球市场,尤其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转入“并跑领跑”阶段,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创新高潮,目的就是在各自的核心领域系统谋划面向下一代的产品,进一步巩固优势、拉大差距,确立引领地位。纵观过去20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学研属“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型模式”,因此整个产业的研发与产业化开放性较弱,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在校企科研合作攻关的模式和管理方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论文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研究方法,探索一种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新技术转换方式,为中国轨道交通引领性发展做出一个有益的尝试。

2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偏差原因分析

以Q公司为例,Q公司是一家从事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关键部件和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Q公司作为转制的科研院所,本身具备较多的研发机构性质,长期以来技术创新多以依靠自身为主。然而,美国学者戴维尼认为,超强竞争环境中,任何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保持性是暂时的,因此,当企业沿着“持续引领”这个目标深入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偏差分析如下:

(1)针对行业提出来的大胆创新和新概念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缺少理论准备和基础支撑,实现这些概念难度较大;

(2)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并跑领跑”,国外可再度引进的对象目标消失,而产品下一步往哪里走的战略方向缺失,提出来的目标也缺乏论证;

(3)轨道交通产品代际更替加速,行业技术自我供给有限,而当今全球新兴材料和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协同明显不足:

(4)受限于行业传统极权钳制模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在主动寻找产学研合作对象缺乏更高效、广泛的渠道和管理模式,对高校已突破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信息获取滞后。

(5)轨道交通装备在技术与性能上形成一定优势,但在转化为产品过程中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偏高,最终形成企业利润与国际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

Q公司的“孤军奋战”的研发设计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作为转制院所在技术创新方面虽有一定的专业和人才优势,但是在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方面仍与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仅仅依靠企业技术的自我供给难以支撑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职能是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创新方法、智能制造方面都有大量的先期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研究经验,可以被企业所应用。

3.校企合作项目平台机制措施

3.1搭建适宜于校企合作环境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近年来,Q公司以高目标引领,积极将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外延,搭建适宜于校企合作的外部科技创新平台架构。先后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及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创新平台釆取政府统筹管理、企业主管、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照“面向行业重大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原则,采用“校企协办、相对独立”的体制,实行“行业目标、幵放创新、科学评价、效益优先”的运行机制。Q公司依托“江苏省轨道交通齿轮传动技术重点实验室”,立足产业基础,在企业优势领域与知名院校团队开展长期项目合作, 汇智聚能、搭建智库,针对轨道交通行业技术短板和行业前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为齿轮传动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此外,Q公司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专业优势,积极推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面向公司产业转型实施需求,积极助力开展外部服务型制造平台搭建,为公司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生态,以建设集设计研发、系统集成、试验验证、认证咨询等产业链前后端的增值服务体系,先后建立本土高校校外培训基地,强化与合作院校的桥梁纽带关系,为攻关项目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3.2构建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的人才智库及学科地图

为营造良好的项目合作氛围,Q公司开展了人才智库及学科地图建设。在人才智库方面,Q公司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双轮驱动,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引进高层次科研领军人物。目前,在机械传动领域,Q公司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一名。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与院士团队针对“高速动车组粉末冶金制动闸片和锻钢制动盘材料及制备技术”课题建立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与另一院士团队针对“锻造及其热处理技术”课题建立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此外,公司采用柔性引进方式,引进北京工业大学长江学者团队,建立虚拟项目组织,开展高速动车组齿轮传动服役在线监测及寿命评价研究。在学科地图建设方面,依托多年来积淀的材料工艺研发基础,目前Q公司建立了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焊接、机加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但在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智能装备等领域尚未进行专业布局。基于此,本文笔者推动公司与地方科教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遵循“学科互补、共同促进”的合作原则,就相关学科由浅入深紧密布局,以期促进区域轨道交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3制定项目寻源团队遴选与管理机制

Q公司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的长效沟通机制,通过组织科技、技术交流论坛,互访,技术咨询等方式,获取高校最新研究成果信息,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已有先进技术、具有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纳入创新平台这一载体进行孵化与二次开发,从而形成新的产品,同时建立团队遴选机制,引入适宜于企业发展的高校项目团队,强强联合,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校企合作项目是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合作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以Q公司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强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

在项目实施前期,Q公司将在对项目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学校人事主管部门协商将项目参与人员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体系,即通过学校和项目组织双重激励,促进项目成员精力和能力投入,推动项目快速开展实施。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校企科研合作攻关,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服务于校企合作,跨出行业范畴,一方面可以跨出行业范围,引入新技术,将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等技术赋能于传统装备制造行业,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在日益剧烈的国际化竞争背景下,通过与高校开放的合作,形成更具备战略的眼光去审视技术发展的方式和方向,掌握和支撑产品代际更替,为我国的产业树立优势,实现技术引领,更多的服务国际化竞争。

参考文献

[1]Richard A.D’aveni戴维斯. 专著《超强竞争》(Hyp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