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资源生态型乡镇发展路径探索——以福建省莆田市新县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5
/ 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资源生态型乡镇发展路径探索——以福建省莆田市新县镇为例

甘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3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手段,资源生态型乡镇作为非建设用地占比较高的区域,应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新县镇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编制背景下,通过合理化的手段盘活生态资源,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资源生态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价值转化;乡镇发展

引言

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确定了国土空间规划 “五级三类四体系”的总体框架[1]。其中,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其最基本的层级,直接指导乡村建设和各要素空间布局,对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全国各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在呵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具有转化能力的生态产品助推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资源生态型乡镇便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基地。与其他类型城镇相比,其具有自然山水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等众多天然优势,但也面临整体发展水平落后、生态制约明显等问题。因此,资源生态型乡镇更应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重视“两山”理论的落实,通过盘活乡镇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乡镇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文选取福建省莆田市新县镇作为研究对象,镇域生态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资源生态型乡镇。研究将探索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通过做强特色林果业、盘活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化用地空间布局等措施,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转化,助力新县镇发展。

1莆田市新县镇现状特征与发展困境

1.1新县镇基本概况

新县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北部,东与福清市东张镇交界,南与萩芦镇毗连,西邻白沙镇、庄边镇,北接大洋乡。距离莆田市中心城区约40公里,辖区内包含 15个行政村和八处林场,总用地面积为132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为0.88万人。

1.2新县镇现状主要特征

1.2.1自然要素齐备,生态基底优越

新县镇位于莆田市戴云山山脉生态屏障区域内,在上位规划中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河网水系发达,有湘溪、乌溪两大水系以及若干条小支流。森林覆盖率高,拥有夹漈山、文笔峰、大所山、后洋山、云顶山、石龙山、尖山尾等多处自然山体。依据2020年度全国变更调查数据统计,新县镇镇域范围内林地、草地、湿地、河流等用地面积为9290.5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70.38%。

1.2.2特色农业种植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

新县镇产业以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枇杷及水稻种植,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1.7万亩;枇杷种植已形成规模,年产量约1.5 万吨,产值可达1.8 亿元以上[3],种植面积达3万亩,占涵江区总种植面积的40%,位居涵江区九镇之首。

第三产业以乡村旅游观光为主,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政府组织举办的旅游活动外,目前游客主要为周末自驾前来观赏风景、消暑的县城周边居民。

1.2.3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新县镇是兴化府兴化县古县城所在地,也是郑樵故里,素有“山中邹鲁”之美誉。镇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主要集中在镇域西北部,拥有11处文保单位、11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

1.3新县镇发展困境

1.3.1枇杷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一、三产业融合不足

新县镇枇杷产业以种植为主,缺少精深加工、销售等中下游高附加值环节。镇域内仅有一个自发形成的露天枇杷交易市场,产业链低端,综合开发和利用较少。同时由于枇杷种植受气候影响较大,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净利润率较低,导致现阶段村民种植意愿不高。

1.3.2劳动力外流,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

2020年镇域户籍人口为21954人,位列涵江区第八,人口主要集中在镇域西北部村庄。镇区人口为7045人,城镇化水平为32.10%。2010—2020年间,新县镇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24‰,呈现负增长趋势,人口外流现象严重。

1.3.3旅游资源分散,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新县镇的旅游资源空间上呈现点状分布,各旅游要素未进行有效整合与衔接,尚未形成线性旅游体系。当前游客主要为周末自驾前来观赏风景、消暑的县城周边居民,旅游产业受季节影响较大。

此外,新县镇旅游业目尚处于起步阶段,镇域内缺少商业、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旅游产业发展。

2新县镇发展提升路径

在充分了解新县镇生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规划构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导向,从生态林果业和生态文旅两大产业出发,通过以下三大策略实现乡村振兴。

2.1做强特色枇杷林果业,打造成莆田枇杷产业核心区

2.1.1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园地布局,建设三品一标枇杷种植基地

由于枇杷对温度要求较高,镇域高海拔的东南地区不适宜种植。为确保规模化种植,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期重点整治镇域西北部适宜种植枇杷的区域。

具体而言,规划落位三条控制线,将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园地予以清退,进行复耕或生态修复。为提升枇杷种植园的连片度,对园地连片区域内的闲置建设用地、低效林地进行整治,转化为园地。同时,高海拔地区不适宜种植枇杷的零散园地将予以腾退,恢复为林地,以保证林地的面积不减少。通过对用地的整理,解决园地断点、碎片的问题,形成集中连片、相对规整的园地空间格局(图1)。

  

为提升枇杷种植产量及品质,鼓励新县镇与农科院所合作,引进优良的枇杷新品种。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采集,对枇杷园进行数字化管理。

在优化园地空间布局,规模化、数字化种植等策略下,形成三品一标枇杷种植基地。构建一环两区的枇杷种植空间格局,即精品枇杷种植核心环,西部优质枇杷种植区以及东部高海拔枇杷种植拓展区两大区域,以全面促进枇杷产业的发展(图2)。

2.1.2反向飞地模式实现镇区联动,打造枇杷全产业链

由于新县镇自身发展实力相对薄弱,难以吸引枇杷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优秀企业入驻。为保证枇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将仓储物流及鲜果交易市场布置在镇区内,其余高附加值产业采用 “反向飞地”模式,布置在涵江区内。这些产业项目的用地指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产生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予以保障。

在涵江区设立经济飞地的模式,使新县镇能够获取城区内的优质产业市场、技术及人才资源。通过涵江区“技术+人才优势”与新县镇“土地资源+政策优势”的结合,实现区域资源互补与协调发展。涵江区的经济飞地主要用于建设高附加值产业,包括枇杷产业大脑及精深加工产业园。枇杷产业大脑主要提供大数据管理平台、数字化营销等专业化产业服务。枇杷精深加工产业园主要生产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等多类型枇杷产品,丰富产品类型,完善产业链条,打造枇杷全产业链(图3)。

图片包含 图形用户界面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3   枇杷全产业链模式图(来源:笔者自绘)

2.1.3品牌营造,构建莆田枇杷区域公共品牌

规划建议打造莆田枇杷的区域公共品牌,统一生产、储存、销售等环节。新县镇在内的九镇一乡均使用区域公共品牌,以提高莆田枇杷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和推介,通过打造品牌IP、参加地理标志农产品展览展示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2.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产业化

新县镇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根据三调统计,镇域内林地面积达到9043.7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68.51%。其中,经济林面积为4297.40公顷,主要为果木林和用材林。

规划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盘活林地空间及森林生态资源,推动林下养殖、林下种植和森林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的实施。各村根据自身的林地资源及发展需求,选择适宜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将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以推动新县镇产业的全面发展(图4)。

同时,规划鼓励国有林场、集体、农户三大林木权属主体进行合作。按照“林地权属不变,林木权属共有,经营收益共享”的原则,引进专业化公司进行集约化、规模化运营,整合权属分散的林地,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

2.3文旅提质、生态助力,重塑古邑辉煌

规划聚焦于古邑、郑樵两大文化,以及湘溪两岸沿线的自然风光,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一带、一片,两点”的山水人文格局(图5)。

其中重点打造文化振兴片区,实施“一大文化祭、两条文化体验线、四大文化振兴项目”的策略,推动镇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图6)。

  

图5  文旅空间结构图(来源:笔者自绘) 图6文化振兴片区结构图(来源:笔者自绘)

2.3.1打造一大文化祭,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以“千年郑樵志,百年古邑府”为主题,将古邑、郑樵两大文化与莆田特色文化产业(手工艺、油画、红木等)融合。招募国内艺术家入村进行创作,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创作稻田画、艺术打卡装置等景观小品,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

2.3.2串点成面,打造两条文化体验线

在非文化祭时期,延续艺术祭的文化主题。规划沿湘溪两侧建设慢行步道,依托湘溪滨水漫步道及X150乡道,将分散的文化旅游资源串联,形成“梦回千年线   、诗书之旅线”两条沉浸式文化体验线。

2.3.3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四大文化振兴项目

通过对现状闲置建设用地的排查和全域土地整治,释放建设用地指标,建设郑樵文化家园、湘溪诗书学堂、山水未来乡村、古邑共富小镇四大重点项目。

(1)郑樵文化家园

以郑樵文化为核心,将现状夹漈草堂与紧邻的巩溪村联动发展。利用闲置宅基地清退后的结余指标,在村庄内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同时,现状闲置的农机站改造为夹漈文创基地。通过导入旅游服务及文创功能,做大做强夹漈先生IP,打造郑樵文化家园。

(2)湘溪诗书学堂

盘活广宫村和巩溪村内的多处历史人文资源,如步云洞、巩溪宫、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与涵江区中小学开展合作,举办国学教育等活动,并结合湘溪沿线的自然风光,打造以研学教育为主题的湘溪诗书学堂。

(3)山水未来乡村

依托张洋村田螺山生态资源,结合现状湘溪半程马拉松活动,打造森林旅游度假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外,以点状供地的方式建设咖啡厅、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对张洋村村庄内部进行风貌整治,建设新农村社区,与田螺山旅游度假区共同打造山水未来乡村。

(4)古邑共富小镇

依托古邑文化及镇区的区位优势,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在镇区内建设文化记忆展示馆以及莆商共富家园、青创工坊等产业服务平台,构建古邑共富小镇。

3结语

资源生态型乡镇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助力资源生态型乡镇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新县镇为背景,在保证国土空间底线管控的前提下,探索 “做强特色枇杷产业、拓展林下经济、融合生态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资源生态型乡镇的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舒宁.北京市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思考[J].规划师,2021(18) :54-58.

[2].张兴,姚震.新时代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01):62-69.

[3].蔡玲,林亦霞,翁世伟,范将. 赓续千年文脉 做活山水文章[N].湄洲日报,2023-4-20(B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