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有好办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9
/ 1

防治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有好办法

晏启根

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610500

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现代医学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医在防治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和体质因素。外感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在因素,内伤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此外,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冷饮,或不洁饮食,也会导致痰湿内生,影响肺脏功能。体质因素指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从而易感外邪,发为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的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防治中,手段较多。

1. 内服中药

内服中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对于寒哮证,主要表现为气急声重、痰稀色白、畏寒等,常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对于热哮证,主要症状包括气喘息粗、痰黄黏稠、胸膈满闷、口渴喜冷饮等,常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对于虚哮证,表现为气短声低、痰多清稀、动则气促、自汗盗汗、神疲乏力等,常用补肺益气、扶正固本的方剂,如生脉散合玉屏风散。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治疗同样有显著疗效。风寒犯肺证的患者,常见咳嗽声重、痰白清稀、恶寒发热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常用方剂如三拗汤。痰湿阻肺证的患者,常见咳嗽痰多、痰黏色白、胸闷不舒、食欲不振,治疗以燥湿化痰、理气降逆为主,常用方剂如二陈汤。肺阴虚证的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等,治疗以养阴清肺、润燥止咳为主,常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

2.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一种将中药煮沸后的蒸汽通过熏蒸的方法作用于患处的治疗方式,通过药物的挥发性成分和热力作用,可以疏通经络、化痰止咳。常用的中药有麻黄、桂枝、白芷等。中药熏蒸适用于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以缓解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

3.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制成膏药或药饼,外敷于特定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等。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结合穴位的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疗效。中药外敷适用于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能够缓解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
   4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是针灸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将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调节气血,改善症状。对于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膻中、定喘、合谷、足三里等。肺俞穴位于背部,可以调节肺的功能,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膻中穴位于胸部中央,可以理气宽胸,缓解胸闷、喘息;定喘穴位于背部,可以平喘止咳;合谷穴位于手部,可以调节全身的气血;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整体的免疫功能。

针刺治疗哮喘,通常采取补虚泻实的原则。对于寒哮证患者,采用补法,温补肺肾,驱寒化痰;对于热哮证患者,采用泻法,清热泻火,化痰止咳;对于虚哮证患者,采用补法,益气养阴,扶正固本。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通常采取疏风散寒、化痰理气的原则。对于风寒犯肺证患者,采用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对于痰湿阻肺证患者,采用泻法,燥湿化痰,理气降逆;对于肺阴虚证患者,采用补法,养阴清肺,润燥止咳。

5. 艾灸治疗

艾灸治疗是利用艾条或艾柱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驱寒除湿的效果。艾灸治疗适用于虚寒型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用的穴位有命门、关元、足三里、肺俞等。命门穴位于腰部,可以温补肾阳,增强体质;关元穴位于腹部,可以温阳益气,调节脏腑功能;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可以健脾补气,增强免疫功能;肺俞穴位于背部,可以温补肺气,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

艾灸治疗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通常采取温补的原则,通过温热刺激,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缓解症状。对于寒哮证患者,采用艾灸温补肺肾,驱寒化痰;对于虚哮证患者,采用艾灸温补肾阳,益气养阴,扶正固本。艾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通常采取温补散寒、化痰理气的原则。对于风寒犯肺证患者,采用艾灸温补肺气,驱寒化痰;对于痰湿阻肺证患者,采用艾灸温通经络,燥湿化痰;对于肺阴虚证患者,采用艾灸温补肺阴,润燥止咳。

总之,中医中的针灸、中药内服等多种方法,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症状,促进康复。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穴位,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