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2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0
/ 2

毫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20例

李佳卉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梁云飞中西医结合诊所

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笔者运用毫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摊20例。临床总结总有效率为95%,现对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毫针浅刺  面摊  周围性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病急速,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腮;部分患者初期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 /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1]。针刺疗法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但由于该疗法治疗本病容易受到相关因素(如治疗时间、损害程度及部位、针刺手法和选穴等)的影响,加之周围性面瘫的部分自愈性,使临床疗效产生差异。一年多来,笔者采用毫针浅刺法对周围性面摊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0例,根据典型病史、查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并经体查确诊,排除腮腺炎、中枢性面瘫等病症。其中男性12例,占60%,女性8例,占40%。其中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60岁,3—5岁者3例,占15%,20-40岁者12例,占60%,40—60岁者5例,占25%。病程在2—20天不等。左侧13例,右侧7例。

2.诊断依据与临床分期,分型

2.1. 诊断标准:(根据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制定)

2.1.1起病突然。

2.1.2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2.1.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2.2临床分期:

2.2.1 急性期:7天以内。

2.2.2  稳定期:7~15天以内。

2.2.3  恢复期:15天~2个月。

2.2.4. 后遗症期:3个月以上。

2.3临床分型:

(根据《脑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3]2000年版中有关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型制定)

2.3.1 运动神经核段面瘫:此类病人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不能吹口哨,角膜反射消失(因面神经核损伤);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障碍(因上泌涎核受损);由于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与外展神经核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常引起同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出现展神经损害症状。

2.3.2. 膝状神经节段面瘫:此类病人表现为除一般面瘫症状外,尚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部感觉减退,舌前2/3味觉丧失(因膝状神经节受损);泪腺分泌减少,无汗,口干等(因岩大神经受损)。

2.3.3. 镫骨神经节段面瘫:此类病人表现为除一般临床症状外,还有耳中闭塞感或鸣响,听觉过敏(因镫骨神经受损);外耳道或鼓膜带状疱疹(Hunt氏面瘫)。

2.3.4. 鼓索神经节段面瘫:此类患者表现为除一般面瘫症状外,还有舌前2/3味觉减退,下颌下腺、舌下腺分泌障碍(因鼓索神经受损)。

2.4 纳入标准

2.4.1 符合本病上述诊断标准,具有上述典型症状,不能蹙额,兼有示齿、鼓腮、噘嘴、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即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2.4.2年龄在265岁之间

2.5排除标准

2.5.1年龄在2岁以下,或在65岁以上者,以及妊娠期妇女。

2.5.2继发于其他疾病及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病患者和过敏体质者。

2.5.3符合纳入标准,但不配合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

3.治疗

3.1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3.2治疗方法:

3.2.1取穴:攒竹、丝竹空、四白、阳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翳风、合谷。以上除合谷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配穴:随症配穴: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者配睛明;素体羸弱者配足三里、曲池,肝火过旺者加太冲。

3.2.2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皮肤选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用0.3×25mm不锈钢毫针,采用捻转进针法进针,浅刺上述诸穴,手法宜轻,勿提插。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

4.治疗结果

4.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003年制)和《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制定

治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

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

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退,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

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睛不能闭合,口反有轻微运动。

4.2治疗结果

运用上述疗法针对周围性面瘫进行阶段性治疗后,治愈

15例,占75%,显效3例,有效1例,占20 %,无效1例,占5 %,总有效率为95 %。

5.典型病历

患者:王某,男,22岁,学生;20237月20日初诊;

主诉:左侧面颊沉紧不适,口角向右歪斜,左眼不能闭合1

病史:患者昨晨漱洗时觉嘴角歪向右方,面部有板滞感,流泪,口角流涎,遂来就诊。症见:口角向右侧歪斜左眼闭合不全。

既往史:无过敏史,传染病及其他疾病。

体检:左侧额纹消失 ,左侧鼻唇沟消失 , 鼓腮时左侧口角漏气等 。

诊断:周围性面瘫 (左侧)

治疗: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为主,前7天给予上述方法治疗,双侧额纹基本对称 ,左眼闭合基本正常 ,双侧鼻唇沟对称 ,鼓腮无明显漏气现象 ,咧嘴时口角无歪斜 ,诸症消失而痊愈。后又给予3天巩固治疗,

6.讨论

6.1 毫针浅刺法的作用

    浅刺针法起源于《内经》“ 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良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痹”“ 刺浮痹皮肤” 的半刺、毛刺等理论。由于“ 卫气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 , 所以可以应用浅刺针法以“ 刺卫出气” , 激发人体经气,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驱除病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 刺此者, 必中气穴, 无中肉节,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这就说明针刺疼痛与是否刺中脑穴有直接关系, 因此, 选择毫针浅刺腧穴, 而不深刺以防刺中肉节引起疼痛。浅刺针法可减少疼痛, 对病人起到镇定安神的作用, 尤其对一些初诊患者, 能在不同程度上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从而更好地配合针刺治疗。

6.2.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本病为临床上治疗面瘫的主要手段之一,运用范围十分广泛,有提高恢复率和缩短疗程的作用。手、足阳明经交汇于面部,故取穴以患侧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但是对于本病的治疗时机具有很大的争议,笔者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为急性期间,本期不宜强刺激,以免过多的刺伤组织,而采用毫针浅刺法,对麻痹的面神经来说是一种良好的刺激 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使受压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纤维收缩,改善局部营养代谢 加速恢复面部肌肉 神经功能 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 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概率。而在稳定期,本病虽然已过急性期,病情较稳定,但本期亦不宜深刺,运用毫针浅刺法能够调和气血,, 活血通络, 使气血和畅, 经气流通, 卫外有权,卫外有故。而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本病已虚, 若采用深刺法, 势必耗伤气血, 致使面瘫拖延日久不能彻底痊愈。如采用毫针浅刺法, 扶正祛邪而不伤筋脉, 便能收到满意效果, 采用此法还可以减少后遗证的发生, 如面部发紧, 肌肉抽动, 联带动作等。

参考文献

[1]石学敏. 针灸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1

[3]李守杜,郭春杰. 脑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 62~68

[4] 张雪玲.重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J]《中国针灸》.2005;10:7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