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保健推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0
/ 2

肩周炎的保健推拿

张晓玲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0200

肩周炎,这一常见病症,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认知。中医将其归类于痹症的范畴,常被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或“冻结肩”。这一病症主要发生在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特别是那些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者肩部活动频繁的人群。

      

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肩周炎被视为一种痹症,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肝肾亏损、外邪入侵等因素导致的。中医强调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而肩周炎的发生往往与气血瘀滞、筋脉不通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阳气逐渐减弱,加之长期劳累、外感风寒湿邪,使得肩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二、保健推拿治疗肩周炎

中医采用保健推拿治疗肩周炎,主要是基于推拿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的原理。推拿通过手法刺激肩部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从而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同时,推拿还可以调整肩部的肌肉和关节,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肩部的活动范围。此外,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推拿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中医常将保健推拿作为肩周炎的重要治疗手段。

三、保健推拿治疗肩周炎的方式

1.舒筋活络法

这是一种准备性手法,在执行此手法时,患者应采取端坐位,保持身体放松,以便医者能够更好地施展手法。医者站在患者的侧面或后方,以右手全掌平稳而有力地着力,起始于患者的手腕部。然后,沿着前臂向上,经过肘部、肩部,一直推抚至颈部。此过程中,医者需要保持手掌与皮肤的紧密接触,确保推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接下来医生会从患者的上肢内侧开始,逐渐向外侧、后侧过渡,依次进行推抚。这一过程中,医者应注意手法的变换和过渡,确保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均匀而有效的刺激。整个舒筋活络法的过程需要反复施术20余次,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通过这一手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和僵硬,为后续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滚揉法

滚揉法在患者仰卧或坐位时进行。医者首先使用滚法或指揉法在患侧肩前部及上肢内侧进行施术。这一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适当的手法和力度,以确保刺激到深层的肌肉和经络。配合患者的患肢进行外展和外旋活动,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随后,患者转为卧位,医生一手握住患肢肘部以稳定肢体,另一手在肩外侧或腋后部继续施用滚揉法。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上举和内收等活动,以进一步拉伸和放松肩部肌肉。最后,让患者再次仰卧,在患侧胸外上部和肩前部继续运用滚揉法或指揉法进行施术。这一过程旨在进一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并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完成后患者坐起,配合患肢进行后伸活动,以巩固治疗效果并增强肩部的灵活性。在整个滚揉法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感受,随时调整手法和力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点按穴位法

点按穴位法对于缓解肩周炎症状效果显著。在执行此法时,患者应采取坐位,以保持身体平稳,便于医生准确点按穴位,站在患者身旁,根据穴位分布,依次点按合谷、曲池、缺盆、肩髑、肩贞、肩髂、肩井、天宗、曲垣以及阿是穴等关键穴位。在点按过程中,医生需掌握适当的力度,使局部产生酸胀感,从而达到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的目的。这一手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穴位并施加适当的刺激,以激发经络之气,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肩周炎的效果。通过点按穴位,可以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促进肩部功能的恢复。

4.环转摇肩法

环转摇肩法旨在通过肩关节的环转运动,改善肩部活动范围,缓解肌肉粘连和僵硬。医生站在患者的患侧稍后位置,以便更好地操作和指导患者,一手挟住患肩,以稳定肩部,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或托住肘部,然后以肩关节为轴进行环转运动。运动幅度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避免患者因突然的大幅度运动而感到不适。接下来医生会一手托起患者的前臂,使患侧肘部屈曲,前臂内收。同时,指导患者将患侧手由健肩绕头顶、患肩、面前反复环绕10次。在此过程中,另一手会拿捏患肩,以放松肩部肌肉,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环转摇肩法通过关节的环转运动和肌肉的拿捏手法,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提高肩部的活动范围。同时,这一手法还能够促进肩部肌肉的放松和血液循环的改善,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5.上肢被动后扳法

上肢被动后扳法主要用于改善肩部活动度和缓解肩部粘连。,医生需站在患者的患侧稍前方,确保操作方便且能准确掌握力度和角度。首先用一手握住患者的患侧腕部,以稳定上肢并控制扳动的方向。同时以自身的肩部顶住患者患侧肩前部,为接下来的扳动动作提供稳定的支撑。在准备动作完成后,医者握腕之手开始将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后,此过程中需逐渐用力,使患肢后伸。注意力度要适中,既要确保扳动效果,又要避免造成患者不适或损伤。这一手法需要反复进行4至5次,以达到逐步拉伸肩部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医生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6.背后拉臂法

背后拉臂法旨在通过拉伸患肢,增加肩部活动范围,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

在执行此手法时,医生站在患者的健侧稍后方,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操作患肢。一手扶住患者的健侧肩部,以防止患者上身前屈,确保拉伸动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这一过程中需逐渐用力,逐步加大患肢的活动范围,但要以患者能忍耐为度,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背后拉臂法通过拉伸患肢和肩部肌肉,有助于缓解肩部粘连和僵硬,提高肩部活动能力。同时,这一手法还能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消退和恢复。

7.提抖法

提抖法主要目的是通过提拉和抖动患肢,来有效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和粘连,进而改善肩部的活动范围和功能。医生需站在患者的患侧肩外侧,这样便于操作并观察患者的反应。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肢腕部稍上方的位置,这是为了确保在提拉过程中患肢的稳定性和控制性。接下来会将患肢轻轻提起,并准备进行提抖动作。在牵拉之前,会指导患者先沉肩屈肘,这有助于放松肩部肌肉,为接下来的提拉做好准备随后,会缓缓向斜上方牵拉患肢。在这个过程中,活动的幅度会逐渐增大,以适应患者的肩部活动范围。同时,手法的力量也会由小到大,以确保在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