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1
/ 4

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杨德怀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会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会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与新质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探讨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会计教学改革路径,旨在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学改革;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推动下,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和飞跃。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的更新上,更在于对生产关系的深刻改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会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会计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教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融入实际工作。因此,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更好地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且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不再以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为主要生产要素,而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革命为主导,从而颠覆传统产业、赋能新产业、催生新业态,反映技术的革命性和突破性,主张以创新改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构建新场景、新业态,形成全新的生产关系。主要包含四个维度: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发展理念新、发展动力新、发展产业新、发展质量高的时代特征;“质”的核心理念聚焦于生产力各要素在新发展理念框架下的和谐共生与高效协同,其核心驱动力聚焦于算力,关键生产要素聚焦于数据,而智能化则成为其鲜明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深层次内涵,在于劳动者素质、劳动工具智能化水平及劳动对象范围与形态的全面跃升,这一进程以全要素生产力的显著增强为标志性成果。在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下,生产力的三大基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均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重塑,具体展现于三大维度:

1.劳动者素质显著提升

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劳动者已超越传统劳动力的范畴,转变为经科技赋能与技能深化而铸就的高素质生产参与者。他们不仅是体力的贡献者,更是知识与技术的载体,通过不断学习与创新,将自身塑造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他们掌握了新知识和先进技术,能熟练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能研制出适应性更广的劳动资料,从而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2.劳动资料配置提质升级

传统劳动资料正逐步被智能化、数字化的高端工具所取代,生产领域内持续涌现出愈发先进与高效的全新生产资料形式。这一现象标志着生产工具的革命性飞跃,数控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便是其中的典型例证。它们不仅极大地加速了生产流程,还显著提升了效率与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同时,劳动资料的提质升级要求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技能、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知识,也要求劳动对象适应现代化劳动资料的需要。这种新的劳动资料结构和新的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3.劳动对象具备精准适应力

传统的劳动对象适应性差,往往需要增加工艺流程才能满足生产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劳动对象得以精准捕捉市场动态与趋势,实现生产目标的深度个性化定制,进而增强生产流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及目标导向性。这一变革有效规避了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的风险,确保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深刻契合了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促进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与高效满足。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与要求

1.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是“创新”

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会计领域需要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创新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组织效能;制度创新则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也是充满挑战的。它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的根源;有勇于尝试的精神,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质优”

质优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追求。在会计领域,质优不仅体现在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上,更体现在为企业提供的价值上。要实现会计工作的质优,首先需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和法规,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同时,会计人员还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服务。此外,会计人员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以便为企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和建议。因此,质优是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在追求质优的过程中,会计工作将更加注重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活动的紧密结合。会计人员需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会计人员还需要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的稳健运营。

3.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点是“跃进”

就会计领域而言,跃进就是新质生产力最基本的表现。跃进是指会计工作实现了飞跃,促进了会计行业全面向前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已不仅仅表现为线性和渐进式,而是表现为跳跃式和突变式。这一跃进式发展,靠创新驱动,靠质优保证。首先,要有前瞻性眼光与战略性思维,能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其次,要有较强的执行力与创新力,能把新技术、新理念变成现实生产力;最后要有开放心态、合作无间,并能联合其他公司、组织一起促进行业提升、改造。创新才能突破传统束缚,使生产力获得飞跃式发展,通过质优才能保证这一发展的持续和稳健。跃进的实现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变化,它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可以促进就业和创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可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跨越式提升

二、当前会计教学中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然而,当前的会计教学课程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从下手,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和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学生会计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教学利用率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某些学科的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当前的会计课程教学中,网络教学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网络教学的经验和技能,难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也参差不齐,往往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此外,一些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维护也存在不足,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会计学科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操作都在进行着更新与变革。但目前很多高校会计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内容老旧。首先,有些教材内容更新不够及时,使其知识点及案例与实践有很大出入,不能体现会计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其次,很多院校所用教材都注重传统会计理论而缺乏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在一些院校会计教材中并不融入金融、法律等其他科目,这对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利;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新知识介绍与讲解不够,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会计学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这种教学内容老旧的教学模式,不仅制约着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展,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对会计学领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单调

现行会计课程,从教学方法上看,常常显得简单和传统。很多教师还是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针对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手段的运用,忽略对学生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方法多样性与灵活性不足,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具,比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部分学校对教学方法缺少训练与引导,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与创新精神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的教学模式既制约着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又影响学生会计能力提高与职业发展。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同学们只需要出满勤、按时做作业、遵守课堂纪律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通常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业务题的形式。评价形式简单,注重评价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其他重要能力评价、团队协作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评价不全面,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六)缺乏对职业道德的重视

在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样重要。然而,当前的会计教学往往缺乏对职业道德的足够重视。一方面,课程设置中缺乏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环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也无法有效应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困境和挑战。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教学改革策略

(一)课前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会计人才的培养规划

1.制定全新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后,引发和催生了教育领域的深度改革,也深刻影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培养应主动改革,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当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围绕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注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以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不仅通晓会计规则,而且掌握科技常识的通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

2.建设产教融合载体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环境下,高等院校要联合国内各行各业头部企业或者高质量地方企业,紧贴企业对财务智能的客观要求,联合培养社会所需智能会计人才。[3]学校应建构实践教育机制,以校企双方互惠为原则,和合作企业共同打造实务实践平台,并将企业商务智能办公软件和业务场景嵌入到平台之中,促成高校和企业发展无缝衔接。

3.改进陈旧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才教育模式,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抓手。在以往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高等院校要密切结合时代特征,构建具有会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4]既要包含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财务分析和审计,也要设置大数据和智能会计、数据采集和可视化分析,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以及财务共享。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对会计人才提出的要求。

4.更新传统教学内容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因此,会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反映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成果。具体而言,会计教学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引入前沿的会计理论、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会计教学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信息技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

5.配备合格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会计教学改革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会计教师队伍。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课中调整适应新质生产力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只重视知识灌输与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主体性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会计教学改革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模拟实训及其他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的便捷性和互动性。

2.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这门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为此,会计教学改革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联合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建设实践基地,给学生以实习、实训机会,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会计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真实会计工作环境与任务的仿真,使学生能够在仿真实训过程中感受会计工作实际操作流程与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引导,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与成效。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和培养会计人才的最主要目标。会计教学改革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方法、勇于尝试、勇于探索。可通过设置创新课程,组织创新竞赛,组建创新团队等来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发展其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还开设了会计创新案例分析,会计科技前沿及其他创新课程或单元,以引领学生聚焦会计领域创新动态与趋势。

4.关注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会计领域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为此,会计教学改革要注重国际视野,增强与国际会计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并将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引入教学过程,以使学生理解国际会计基础知识及要求,促进学生国际化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训练,为其将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可与国外高校及会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进行国际交流及合作项目,以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及交流机会。

(三)课后完善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会计人才的检验

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会计教学改革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因素,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意见,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2.重视职业道德评价

会计人员是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与管理者,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秩序是否安定,社会是否和谐。因此,会计教学改革要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把它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去,以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与道德观念。可通过设置职业道德课程、组织职业道德讲座、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与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评估机构,更要把会计毕业生在工作中不恪守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等问题,作为评估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会计教学改革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途径需从多方面着手,其中包括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等阶段采取的有关举措与策略。这些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升会计教学质量与成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更加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放眼未来,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会计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关教育工作者会不断探索出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助力于会计教育工作的革新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丽娟.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要义、运行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6):76-84.

[2]王伟,汪祥耀.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考[J].财会月刊,2024(06):58-64.

[3]钱春鑫.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 促进会计高质量发展[J].国际商务财会,2024(09):26-29.

[4]赵婧雯.发展新质生产力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老字好品牌营销,2024(03下):221-224.

作者简介:杨德怀 19630228 男 湖南桃江 汉 博士 教授 黄河科技学院 研究方向: 会计理论与实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