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疼痛管理现状调查及多模式镇痛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2
/ 2

重症患者疼痛管理现状调查及多模式镇痛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魏丹

四川省成都市 三六三医院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策略在重症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VAS)和舒适状况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VAS)和舒适状况评分。结果:镇痛前,两组VAS评分、舒适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状况指标中,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策略在重症患者疼痛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患者;疼痛管理;多模式镇痛策略;VAS评分;护理满意度

引言:

在重症病患中,疼痛是常见的体验,它不但导致生理上的不适,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恢复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诸多传统的疼痛缓解策略,主要依赖药物实施镇痛,然而这类方法所能达到的疗效常常不甚理想,同时亦有可能引发诸多不良反应。近年来,多模式镇痛策略的疼痛管理方案逐渐受到医疗界的重视,该策略将各类镇痛技术和方式相结合,以期获得更彻底的疼痛缓解,本项研究致力于分析重症患者当前疼痛治疗的情况,并评估多模式镇痛策略的实际成效,目的是为医疗领域中的疼痛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筛选符合严重疾病分类的个体,其年龄介于十八至八十岁之间,且排除智力或精神方面的显著异常。排除标准:患者若有过敏反应历史于镇痛药物,或无法协作完成疼痛程度的评定,在研究过程中,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两组,每组包含100例病例,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在所述的对照组别中,包含男性55例与女性45例,其平均年龄分布为56.7岁,标准差为12.3岁;在所述的观察组中,男性占了57例,女性则有43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7.2岁,标准差为11.8岁,在性别和年龄这两项基本人口学特征上,两组研究对象并无显著区别(P值大于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药物镇痛和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药物镇痛:针对疼痛症状,医护人员会依据患者的具体痛感强度及特征,采取科学方法,合理选用镇痛药物,针对中重度疼痛的处理,阿片类药物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其作用在于提供强大的镇痛效果;针对轻度疼痛或炎症引发的疼痛,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症状的减轻。

(2)非药物镇痛:无需药物的疼痛缓解手段,已被普遍推广使用,物理治疗方法,例如冷热敷施与按摩技巧,旨在缓解特定区域的痛感和肌肉紧绷状态;心理支持措施,例如放松练习及音乐治疗,目的在于减轻个体焦虑感,同时提升其对疼痛的耐受力;例如,中医治疗手段,例如针灸与拔罐,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的循环,以实现缓解疼痛的目的。

(3)个性化镇痛:针对个体差异,定制化疼痛管理计划的实施,是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综合策略的关键,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与疼痛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评估,基于此,设计出既满足患者需求又针对性的疼痛缓解计划,在此过程中,医疗工作者将依据患者所体验的疼痛缓解程度及其回馈信息,对疼痛管理计划进行实时修订,目的是达成最佳镇痛成效。

1.3 评价指标

(1)护理满意度:利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估工具,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疼痛管理效果以及技术操作等在内的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评估。

(2)疼痛评分(VAS):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感受进行量化评定,其中0分代表无疼痛感,10分则代表极度疼痛。

(3)舒适状况评分:使用一般舒适状况量表(GCQ)对患者的舒适度进行量化分析,涵盖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98/100),高于对照组的85.0%(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0,P<0.05)。

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例%)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100

68(68. 0)

30(30. 0)

2(2. 0)

98(98. 0)

对照组

100

50(50. 0)

35(35. 0)

15(15. 0)

85(85. 0)

χ2

P

10.86

0. 01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

镇痛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例数

镇痛前

镇痛后

观察组

100

6.18±0. 44

2.15±0.16

对照组

100

6.19±0. 43

4. 22±0.25

t

0.16

69. 74

P

0.87

0. 01

2.3 两组患者GCQ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舒适状况指标中,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见表2。

3两组患者GCQ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心理

生理

社会环境

文化

观察组(n = 100)

镇痛前

28. 33±2.12

26.12±2.12

22. 21±1.52

13. 42± 1.52

镇痛后

对照组(n = 100)

35. 65± 3.15

30. 45±2. 45

27. 54±1.62

16.89± 1.62

镇痛前

28. 32±2.11

26.13±2.13

22. 22±1.51

13. 43± 1.53

镇痛后

30. 42± 2.85

28. 69±2. 42

24.15± 1.54

14. 55±1.58

t/P(组镇痛前)

. 03/0. 97

0. 03/0. 98

0. 05/0. 96

0. 05/0. 96

t/P(组镇痛后)

2. 31/0.01

5.11/0. 04

15.17/0. 01

10. 34/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模式镇痛策略在重症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与传统的镇痛方法相比,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有着显著的优越性。这一方法不单独依靠药物减轻痛感,而是把药物与非药物的缓解手段相融合,从而达到对疼痛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此类全面的疼痛管理策略,不但顾及疼痛的物理体验,亦兼顾病人在心理、生物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因素[1]

在实施镇痛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这一显著差异充分表明了多模式镇痛方法在减轻患者痛感方面的优异效果,该方法不但能缓解患者生理上的不适,同时对其心理状态产生正面影响[2]

在舒适度相关评价指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在对观察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估时,发现他们在心理健康、生理状态、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等多个维度上,均展现出更为显著的舒适感受。研究显示,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能显著提升病患的整体舒适感受,该方法不仅聚焦于减轻痛苦,更强调达到患者整体的身心愉悦。

此外,由本研究中的观察组别所招募的参与者,对其接受的照护服务表达的满意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为高。研究表明,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能更有效地适应患者的护理要求,从而提高他们对护理服务的正面评价和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的品质,对加快病患恢复健康进程,至关重要[3]

综上所述,在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中,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能显著降低疼痛程度,从而提升患者的舒适感受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在医疗实际操作中,应当倡导和实施包含多种方法的疼痛控制方案,这样做可以优化重症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及其生活水平,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需要探索更多有效的镇痛方法与手段,以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娜.多模式镇痛护理对颈椎硬膜外置管术后疼痛的控制效果观察[C]//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武汉市第四医院;,;023:1.

[2]赖瑛瑛.多模式镇痛护理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程度及焦虑症状的影响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4):210-212.

[3]刘发云,王仔珍.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多模式镇痛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0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