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2
/ 2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甯雪微李菊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622750  四川 绵阳

【摘要】目的: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72例患儿并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儿的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的SAS及SDS分数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心理状态

儿童由于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发育,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时,常表现出哭闹、抵触、逃避等应激反应,不仅增加诊疗工作的难度,也会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需给予护理干预,改善患儿就诊体验,缓解其心理不适,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但常规护理多注重生理层面的干预,效果不甚理想。而肢体语言可更好与儿童患者建立沟通,传递关怀和支持,缓解其紧张和不安情绪[2]。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72例患儿为调研目标,依据奇偶法均分两组。实验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平均值在(4.25±1.04)岁;参考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平均值在(4.26±1.02)岁(p>0.05)。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2)年龄在3至12岁之间。排除标准:(1)患有重度心肺功能不全;(2)正在接受其他心理干预。

1.2 方法

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在与儿童患者接触时,应采用柔和的眼神交流,注视患儿的眼睛,传递关心和安全感,避免目光游移或过于锐利,以免引起患儿的不安。在接触患儿时,应使用轻柔的触摸技术,如在进行体检或护理操作前,轻拍患儿的肩膀或手臂,以示安抚和鼓励。护理人员应保持面部表情的温和与亲切,身体姿态应尽量放松和开放,避免双手交叉或身体前倾等。与患儿互动时,应尽量蹲下或坐下,使自己与患儿处于同一水平,减少患儿压力感,增强互动亲和力。使用医疗设备时,应通过肢体语言向患儿解释操作步骤;在进行病房巡视或查房时,应注意步伐轻缓,避免急促步伐给患儿带来紧张感。在患儿情绪波动或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时,应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安抚,轻轻握住患儿手障,保持适度身体接触,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通过SAS与SDS量表对两组患儿的焦虑情况与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的SAS及SDS分数均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1。

1 心理状态x±s;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n=36)

32.58±2.34

7.52±2.39

19.85±2.07

9.54±1.47

参考组(n=36)

32.61±2.38

15.68±3.15

19.89±2.10

14.58±1.08

t

0.054

12.382

0.081

16.578

p

0.957

0.000

0.935

0.000

3 讨论

患儿由于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缺乏对医疗过程和疾病的正确认知,容易对检查和治疗产生误解、恐惧等情绪,影响正常就诊流程,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缓解其情绪,提高诊疗质量[3]。而常规护理虽能缓解儿童患者的焦虑与不安情绪,但由于儿童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语言安抚效果并不理想[4]。而肢体语言沟通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身体接触等肢体语言,能够更直观和有效地与儿童患者建立情感连接,传递关心和支持。研究表明[5],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显著缓解儿童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配合度。

本次研究表明: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的SAS及SDS分数均低于参考组(p<0.05)。分析原因为肢体语言沟通通过面部表情能够传递积极的情感信息,减轻患儿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帮助其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其对治疗过程的接受度。通过身体姿态营造亲和的沟通氛围,减少患儿压力,提升其配合度和满意度。通过适度的身体接触能够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和心理安慰,有助于患儿情绪稳定,还可提高其心理舒适感,增强其对护理过程的依从性。通过触觉反馈机制,患儿在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暖和支持后,其焦虑和抑郁情绪会有所缓解,提高护理效果。通过非语言信号能够弥补语言沟通的不足,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或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肢体语言沟通具有直观和直接的优势。通过肢体语言直观地向患儿传递操作步骤和安抚信息,减少其对疼痛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准确传递护理信息,减少患儿的误解和恐慌。通过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增强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情感联系,建立更为紧密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感受到被关爱和重视,提升其积极配合的意愿和治疗依从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患儿的关心和支持,可有效缓解患儿的孤独感与无助感,改善其情绪状态,促进其心理健康。通过肢体语言情感表达能够提升患儿的积极情绪,激发患儿积极情绪反应,缓解患儿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对护理过程的积极体验。

综上所述,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攀,邓珂,刘路.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拓展-构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5):118-121.

[2]罗广平,史博悦,张雨.观察小儿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医嘱接受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15):143-144167.

[3]孙琴.肢体语言沟通结合互动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2):109-111.

[4]孙红梅.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11):155-156188.

[5]王倩.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妇儿健康导刊,2023,2(7):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