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破圈之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5
/ 2

网络“圈层化”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破圈之策

艾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在数字时代和新媒体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呈现出网络“圈层化”的趋势。本文全面分析网络“圈层化”的概念、表现形式,通过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培养优质网络圈层,创新信息传播途径,加强网络圈层监管,积极探讨“破圈”之道。

关键词:大学生;圈层化;网络思政教育;挑战;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圈层化”趋势日渐凸显,由于网络亚文化的“趣缘性”和“异质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社交逐步趋于圈层社交模式。一方面,它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信息个性化的追求,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封闭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也导致“圈层内”与“圈层外”的交流屏障,即教育主客体信息交互屏障;另一方面圈层化的闭合性和排他性也为一些负面信息和有害信息提供了庇护,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给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阻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引导的前沿阵地,如何正确引导和应用“圈层化”现象,提出合理化对策,成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圈层化”概念

在网络“圈层化”背景下,互联网已然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想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传播方式及动态,掌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就势必要重视“圈层化”带来的思政教育新变化,掌握网络“圈层化”现象的内生逻辑,进而找到“破圈”之道。

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网络社交的热词,它是建立在网络空间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交往方式,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兼具“层级”和“圈群”两方面的含义,也体现了网络生态的演变趋势。大学生社交“圈层化”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基于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获取定制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有自己在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3]网络圈层化是信息技术迭代和青年群体个性化诉求相互促成的结果,深嵌且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网络文化生态。

二、网络“圈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社交虚拟化的多重背景叠加之下,成为了互联网主要群体,他们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交。网络“圈层化”则由网络信息圈层和网络社交圈层两部分组成。

网络信息圈层。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接收信息的范围并非“无限”,由于“大数据”的分析和跟踪,使得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接收到的是根据兴趣爱好、个性需要而“被筛选”后的信息内容,看似主动选择,实则是数据化分析后的设定结果,接收到的信息也会随之越来越受局限,圈内与圈外的信息交流差距巨大,圈层内的片面认知被逐渐强化,忽略了圈层外的信息选择,沉浸圈层内不利于视野的开阔,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圈,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孤岛。

网络社交圈层。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的多种社会关系聚合体,比如微信朋友圈、QQ群等。社会关系,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也有着多样化的社会关系圈层,他们通过组建或者加入不同的社交群,实现社交个性化的需求。包括工作圈、兴趣圈等的临时圈层,以及朋友圈、同学圈等的固定圈层,跟主体关系的密切程度分化为不同层级,最为紧密的才能跻身核心圈层。

三、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的对策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圈层化”趋势的出现成为必然,虽然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从“圈层化”的现状和特点来看,确实给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网络“圈层化”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网络发展规律,把握网络信息动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亟需探索“破圈”之策的现实难题,也是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

(一)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主流价值的认同感

网络素养是网络素质与道德规范的统称,包括人对网络的认知、判断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6]网络“圈层化”现象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变得尤为重要,必然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网络素养包括检索信息能力、网络学习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信息判断能力、网络使用控制能力、网络理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个体网络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只有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接收主流声音和价值认同。

因此,高校应积极运用网络媒介和平台,调动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以网络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召开网络素养提升活动,将网络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之中,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的强烈认同感。

(二)完善网络教育平台,筑牢网络思政的主阵地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各类网络教育平台越来越多,网络教育平台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媒介,优质平台的建设关乎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政的关注程度。

整合网络教育平台。如今大学生使用的网络教育平台众多,例如:教育教学平台、学生管理平台、易班思政平台等,不同平台使用频次和培养方向不同,要整合各平台资源,形成思政教育、日常管理、教育教学、资助帮困、心理健康、就业征兵等多模块融合的一体化高校教育平台,打通各平台的信息数据壁垒,实现信息的融合和匹配,达到大学生高频次使用高校教育平台的目标,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使用粘性。再通过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各类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思政生态圈,牢牢守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

(三)培养优质网络圈层,掌握网络思政的话语权

思政工作者要致力于建立大学生认同的、优质的网络圈层,主动参与并适应网络圈层的交流模式,培养一批学生意见领袖,才能掌握网络思政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培养“意见领袖”队伍。要建立以“学生干部”为核心的“意见领袖”学生队伍,提高其在各圈层的活跃度,鼓励他们积极发声,并发挥引领作用。培养优质圈层。高校应拓展各个兴趣社群和圈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模式的社团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网络文化生活,培养优质校园网络圈层。主动入圈打破壁垒。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主动“入圈”,做各个圈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拓宽学生对于圈层的认知边界,引导圈层间的互联共融,营造健康线上的网络圈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何萍. 网络圈层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效度消解与纾困之策[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6-9.

[3]陈志勇“圈层化”困境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5):70-74.

[4]王谋寅,王耀国. 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8(6):51-58.

[5]苏景荣. 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49-53.

作者姓名:艾昕(1992--),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