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建设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6
/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建设模式研究

金佩荣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村镇建设规划服务中心 青海 同仁 811399

摘要:村镇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进程。当前村镇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严重制约了村镇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因此,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建设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基于此,本文章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建设模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模式;实施策略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并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村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的选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非简单的城市规模扩张或人口集中;新型城镇化追求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城镇化进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新型城镇化还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风貌。

二、当前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滞后,许多村镇的土地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土地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村镇中心区域土地利用率较高,而边缘地带则存在大量闲置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种不均衡的土地利用模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影响了村镇的整体发展。许多村镇的土地利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上,缺乏对土地多功能性的认识和开发。缺乏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引导,村镇土地的多功能开发进展缓慢,土地利用效率难以提升。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许多村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道路、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影响了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由于监管不到位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道路、桥梁等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供水、供电系统经常出现故障。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建设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规划布局

优化规划布局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建设的基础,涉及土地利用、交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是关键,这需要综合考虑村镇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规划既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又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在土地利用方面合理划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域,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交通布局上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村镇与城市以及村镇之间的联系,提高交通效率。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规划一旦确定就应严格执行,避免因个别利益而导致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不受干扰,从而保障村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直接手段,改善道路状况,建设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乡村公路可以大大提高村镇的可达性和联通性,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保障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提高抗旱防洪能力。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则为村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包括道路建设,还应包括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发展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服务,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缓解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建设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这些设施的建设还有助于吸引人才,促进村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培育特色产业

深入挖掘村镇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基础,精准定位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对于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村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对于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吸引游客体验乡村风情,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提供政策扶持降低小微企业创业门槛和运营成本,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支持,激发创业活力,增加就业机会。引入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特别是对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等问题的治理,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能耗和排放。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措施,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和社会风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村镇建设在快速发展的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

(五)构建村镇合作机制

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村镇可以专注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这些村镇可以与拥有先进农业技术和市场渠道的城市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些村镇还可以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合作,将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农业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丰富的村镇可以与周边村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教育资源丰富的村镇可以与周边村镇合作,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医疗资源丰富的村镇可以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解决周边村镇居民就医难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建设模式创新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村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村镇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汪莉.乡村振兴视域下村镇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的优化探讨[J].建筑结构,2022,52(23):162.

[2]李柠,赵树新.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与整治路径[J].建筑与预算,2022,(10):4-6.

[3]孟祥远,于一然.乡村振兴视域下村镇规划建设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2,(26):7-9.

[4]余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2,(20):1-3.

[5]闫凤英,付孟泽,林建桃.现代村镇建设中新型人地关系的重构与协调机制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0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