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3年维西县梅毒监测数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8
/ 2

2014-2023年维西县梅毒监测数据分析

和建芳

维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维西674600

摘要目的 分析2014 -2023年维西县梅毒流行趋势与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3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上报的维西县发生梅毒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维西县2014-2023年累计报告梅毒病例52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34.326/10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累计报告隐性梅毒病例462例,占总发病数的87.5%;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为主,占总的累计发病数的88.83%;年龄组分布中居前三位的年龄组分别为20-24岁组、25-29岁组30-34岁组,占总发病数的51.51%;全县所有乡镇均有病例报告。结论 2014—2023 年维西县梅毒报告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隐性梅毒增长趋势明显,需根据不同时间、人群、地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关键词:梅毒,流行特征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还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或先天性梅毒[ 1 ]。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 ]。对2014-2023年维西县梅毒监测数据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开展梅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目的

1.分析了解维西县2014-2023年梅毒流行趋势及特征。

2.为制定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资料和方法

1.数据来源

梅毒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梅毒个案病例,梅毒报告病例分为一期、二期、三期、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由于期间胎传梅毒未报告,故未纳入监测数据分析。所有统计病例均为确诊病例,发病日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按现住址为“维西县”,导出后剔除无效卡(重卡),共计528例纳入统计分析。

2.统计分析方法

将2014年~2023年的维西县梅毒个案病例按发病日期导出,采用WP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发病数、发病率和构成比分别对梅毒发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等发病情况进行描述。

三、分析结果

(一)流行特征分析

1. 时间分布

2014年-2023年维西县累计报告梅毒病例528例,均为确诊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4.326/10万。(2004-2013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178/10万)较前10年上升了562.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39.00 ,P<0.001)。见图1。

图1   维西县2014年-2023年梅毒发病率与前10年梅毒发病率分布情况

2014年-2023年维西县共报告梅毒528例,除2017年和2011年外其余各年度报告发病均高于前一年发病水平,全县整体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2。图片1

图2   维西县2014年-2023年梅毒发病数及发病率分布情况

2.地区分布

2014年-2023年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病,累计发病数位于前三位的乡镇分别为保和镇、塔城镇、永春乡,占累计发病总数的50.76%。见图3。  图片1   

图3   维西县各乡镇2014年-2023年梅毒累计发病情况

  1. 人群分类

(1)性别和年龄分布:528例病例中男性患者194例,女性患者334例,男女性别比为0.58∶1,男女梅毒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均呈现“性活跃人群”高峰情况。图4

图片2

图4  维西县2014-2023年不同性别年龄组梅毒发病数

2014-2023年维西县梅毒累计发病的年龄组中居前三位的年龄组分别为20-24岁组107例、25-29岁组97例、30-34岁组68例,占总发病数的51.51% 。图5

图片1

图5  维西县2014年-2023年梅毒各年龄组男、女发病情况

(2)职业分布:2014年-2023年累计发病数前三位的职业分别为农民418例、家务及待业29例、商业服务22例,占总的累计发病数的88.83%。见图6。图片3

图5   维西县2014年-2023年梅毒发病分人群分布情况

(二)病原学分布

  维西县2014年-2023年累计报告梅毒528例,其中累计报告隐性梅毒462例,占总发病数的87.5%,累计报告一期梅毒46例,占总累计发病数的8.712%,累计报告二期梅毒 19 例,占总累计发病数的3.598%,累计报告三期梅毒1例,占总累计发病数的0.189%。各病原学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02.00 ,P<0.001)。见表1、图6

表1  2014年-2023年维西县梅毒病原学监测一览表

年度
(年)

报告病
例数(例)

隐性梅毒

一期梅毒

二期梅毒

三期梅毒

病例数(例)

构成比(%)

病例数(例)

构成比(%)

病例数(例)

构成比(%)

病例数(例)

构成比(%)

2014年

8

5

0.625

1

0.125

2

0.25

0

0

2015年

12

11

0.917

1

0.083

0

0

0

0

2016年

27

26

0.963

0

0

1

0.037

0

0

2017年

23

20

0.87

1

0.043

2

0.087

0

0

2018年

39

36

0.923

3

0.077

0

0

0

0

2019年

71

64

0.901

4

0.056

3

0.043

0

0

2020年

80

69

0.863

7

0.087

4

0.05

0

0

2021年

63

54

0.857

9

0.143

0

0

0

0

2022年

96

84

0.875

11

0.115

1

0.01

0

0

2023年

109

93

0.853

9

0.083

6

0.055

1

0.009

合计

528

462

0.880

46

0.084

19

0.034

1

0.009

图片5

图6  2014年-2023年维西县梅毒病原学监测情况

四、局限性

本次分析数据仅来源于具有疫情报告权限的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数,不包括未到上述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未监测到部分病例,故可能对监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五、结果及讨论

梅毒发病率在我国呈不断增高趋势,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甲类及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梅毒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类型[3]。2014年-2023年维西县梅毒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4.326/10万,较前10年上升了562.92%。(2004-2013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178/10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第一、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外来文化观念的渗透,整个社会的性文化及人们的性观念逐渐开放、多元,非婚性行为、多性伴的现象愈发严重,导致梅毒报告发病率逐渐升高。第二、《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 2010—2020 年)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的颁布实施,促使①梅毒监测体系逐渐完善,人员、检测仪器、培训等得到持续提升; ②梅毒监测人群进一步扩大,婚前、孕前、术前、住院、献血等必须进行梅毒筛查; ③梅毒考评考核工作持续加强,疫情报告、传染病漏报督查

力度逐渐加强,孕妇梅毒报告、治疗质控工作频次力度

逐渐加强。第三、维西县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性健康宣传教育,加强大众人群教育与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教育相结合,群众知晓率提升,自愿检测的依从性提高。

2014—2023 年维西县隐性梅毒上升显著,占累计总发病数的87.5%,其次为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隐性梅毒在临床医学中又被称为潜伏梅毒,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机体中具有苍白密螺旋体,经梅毒血清试验结果呈阳性,可经母婴、血液及性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由于潜伏梅毒无明显症状,因此极易被忽视并成为潜在传染源;梅毒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0.58: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女性需进行产前检查,而男性患者通常仅在主动检查时方可检测出患病,因此导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现象发生;男女梅毒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均呈现“性活跃人群”高峰情况。提示隐性梅毒诊断防治的措施需要有针对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离退人员为主,可能是因农村居民性健康意识较为薄弱,而家务及待业人员和离退人员生活较悠闲、部分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精神生活空虚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维西县梅毒发病率整体处于增高趋势,应根据梅毒疫情特征、人群分布情况及病原学监测情况等制定有针对性防护措施,降低梅毒发生率。

(六)建议:1.加强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动员全社会参与,严格进行高危行业精准化管理,根据梅毒疫情特征、职业、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及传染途径等制定有针对性防护措施,降低梅毒发生率。2.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完善梅毒监测和检测体系,规范开展梅毒筛查和转介工作。3.提高医疗机构规范化梅毒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对性病诊疗技术、疫情防控、监测检验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防治水平。4.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性健康宣传教育,于全县范围内普及梅毒传播途径、危害、及时就医重要性,加强大众人群教育与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教育相结合。

参 考 文 献

[1]刘喜福,杨宏等,梅毒.中国社区医生,2002.18(15):11-12

[2]摘自https://www.chinacdc.cn/“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2017-12-28”

[3]社区医学杂志2017年1月第15卷第1期JCM.Jan.2017.Vol.15.N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