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综合治疗中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8
/ 2

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综合治疗中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的疗效观察

韩玲

南京市高淳中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南京  2113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综合治疗中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的疗效。方法:将到我院精神内科进行治疗的老年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量: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有相同数量患者(26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常规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之后分析组间血流速度、眩晕症状。结果:研究组的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精神内科收治的老年眩晕患者应用针灸等中医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情况,减轻眩晕症状,临床应用十分显著。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综合治疗;针灸;中医疗法;疗效

眩晕是指病人机体的平衡系统出现问题,平衡系统是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共同组成的系统,其可以完成日常生活及工作,当其出现问题,人体就会出现平衡能力失调,进而出现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耳鸣及步态障碍等临床表现[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大多人缺乏运动,使眩晕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一旦发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临床对于治疗眩晕主要采取需要对症治疗,但有研究显示,单纯的西药治疗并不明显,且容易复发。为提高眩晕效果,临床联合中医辨证及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为了进一步分析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综合治疗中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的疗效,本次一共择取52例到我院精神内科进行治疗的老年眩晕患者展开试验,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开始-结束的时间分别为2022年7月-2023年12月,研究的对象为此时间段内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老年眩晕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n=26)信息:男、女患者分别为15例、11例,年龄区间中最大上限为72岁,最小限度为28岁,均值(45.59±5.09)岁。研究组(n=26)信息:男、女患者分别为14例、12例,年龄区间中最大上限为71岁,最小限度为29岁,均值(44.46.09±5.11)岁。经过分析对比符合参与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后可知,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所以可纳入分析。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西药治疗,采取500ml生理盐水+100mg维生素B6静脉滴注,25mg异丙嗪肌内注射,针对呕吐严重者需要肌内注射2ml溴米那普鲁卡因。持续治疗2周。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辨证治疗:对于风阳上扰型可采取天麻钩藤饮治疗;对于痰浊上蒙型可采取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于气血亏虚型可采取归脾汤随证加减治疗;对于肝肾阴虚型,可采取左归丸随证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2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主穴为百会、完骨、风池、神庭、四神聪、头临泣、本神和头维穴,针对风阳上扰型加血海、合谷;针对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针对肝肾阴虚型加肾俞、太溪;针对痰浊上蒙型加丰隆、内关。伴随颈椎病者加颈夹脊穴C2-6。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日针灸治疗1次,需持续治疗2周。

1.3评价标准

1.3.1组间眩晕症状评分对比

采取眩晕症状评分评估患者的眩晕情况,5分:无眩晕;4分:偶尔出现眩晕,对生活无影响;3分:偶尔出现眩晕,需要休息一会可以缓解;2分:有头晕现象,不能进行户外活动;1分:患者有头晕现象,不能进行室内活动;0分:伴有严重头晕,需要卧床休息。

1.3.2 组间治疗前后血流速度

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阻力指数等。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予以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针对组间数据是否存在差异时,主要以P值为基准,其临界值为0.05,当P<0.05时,则代表该数据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组间眩晕症状评分对比,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组间眩晕症状评分调查表(±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26

1.57±0.21

4.01±0.18

对照组

26

1.67±0.24

3.13±0.16

t值

-

1.599

18.631

P值

-

0.116

0.000

2.2 组间治疗前后血流速度对比,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组间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调查表(±s)

组别

例数

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m/s)

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m/s)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m/s)

血管阻力指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26

26.31±3.21

35.43±3.34

25.24±4.41

36.24±2.12

27.51±2.13

35.34±2.45

0.71±0.11

0.62±0.11

对照组

26

26.21±3.21

30.21±5.31

25.21±3.31

31.64±2.11

27.12±2.32

31.34±1.55

0.72±0.15

0.71±0.12

t值

-

0.112

4.243

0.028

7.842

0.631

7.035

0.274

2.819

P值

-

0.911

0.000

0.978

0.000

0.531

0.000

0.785

0.007

3、讨论

眩晕的出现与前庭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临床的治疗中可以通过西药缓解其临床症状,但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3]。中医认为眩晕症属于“眩晕”范畴,因正气不足、气血两虚、久病体虚及脑失所养所致[4]。辨证治疗中天麻钩藤饮可以平肝潜阳,益气活血;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健脾和胃,化痰祛湿;归脾汤可以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左归丸可以起到滋肾补阴之效。而针灸符合中医学辨证治疗的理论,其不仅操作简单且起效迅速,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传统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组织及改善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等情况[5]。针刺穴位,能够辅助改善大脑供血,补中益气,诸穴配伍共奏可调和阴阳、清理头窍、培元固本及止眩之功。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组间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展开干预之后,研究组的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组间血流速度比较差异较小,在对所有病人展开治疗后,研究组的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更快,血管阻力指数更低。这也说明了针灸可以减轻患者病变位置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有效缓解及减轻椎动脉痉挛的程度,进而改善脑组织循环,减轻临床症状。

综上,在精神内科中的老年眩晕患者治疗中,将针灸等中医疗法应用其中,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明显,建议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候艳丽,吉树红,郎卫要,等.中医综合疗法对于伴发焦虑抑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24,43(02):41-42.

[2]姚琼琼,王小娣,杜梅梅.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心理干预辅治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04):750-752.

[3]陈香云.中医情志疗法配合耳穴埋豆改善眩晕患者症状及情绪状态的应用价值研究[J].黑龙江医药,2022,35(06):1429-1432.

[4]张佳,徐京育.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中医疗法治疗眩晕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1,36(23):4099-4102.

[5]赵丽.加味益气聪明汤、针灸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