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耕地荒漠化的危害、原因及治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9
/ 2

浅谈耕地荒漠化的危害、原因及治理措施

周玉超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铜川分公司

摘要:耕地荒漠化作为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耕地荒漠化的危害,从农业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退化以及社会稳定风险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耕地荒漠化的成因,包括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涉及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公众参与和教育的推广。本研究的结果不仅为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也为公众增强环保意识、参与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共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耕地荒漠化;生态环境退化;水土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耕地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以及一些亚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地表植被减少,土壤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土地变得贫瘠甚至沙化的过程。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真正的沙漠地区,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类型的土地上。《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2亿亩,到2030年完成1.86亿亩,届时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耕地荒漠化影响重大,导致贫困、食物和水资源短缺以及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本文将从耕地荒漠化的危害、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论述,旨在全面展示耕地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耕地荒漠化的危害

耕地荒漠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还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福祉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危害:

(一)农业生产力下降

荒漠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和细粒物质流失,土壤结构变差,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影响作物的生长,降低农业产出。这也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耕地荒漠化减少了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变得有限,威胁到粮食生产,可能导致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荒漠化地区可能只能种植一些耐旱性较强的作物,作物种植结构变得单一,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维持作物生长,导致灌溉成本增加。这些均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容易受到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生物环境退化

环境退化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安全问题和气候变化加剧。土地退化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影响生物多样性,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可能因栖息地丧失而面临灭绝风险。荒漠化地区常常伴随着水资源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影响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用水安全[1]。土地退化减少了植被覆盖,降低了土壤的碳储存能力,可能导致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下降,导致物种间相互关系的破坏,可能导致某些物种过度增长或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三)社会稳定隐患

耕地荒漠化使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荒漠化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可能导致贫困和社会不稳定,迫使人们迁移寻找更适宜的生活条件。当然,荒漠化地区容易出现沙尘暴、洪水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如果环境导致环境恶化,迫使人们离开家园,成为环境难民,这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人口迁移和社会问题。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和恢复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增加了社会经济成本。

二、耕地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环境问题,其产生原因可以整体总结如下:

(一)自然条件角度

耕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和极端天气事件。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土壤水分蒸发快,导致土壤干燥,植被难以生长,易受风蚀和水蚀影响。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水等,会加剧土壤退化,破坏土地结构,进一步导致荒漠化。此外,地质条件、地形和土壤特性等自然因素也会对耕地荒漠化产生影响。例如,沙质土壤在风力作用下更易发生沙化,而低洼地区则容易因洪水导致水土流失[2]

(二)人类活动角度

人为因素是耕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方式,如单一作物种植、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都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加速土地退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环境污染。此外,大型水利工程可能改变自然水文条件,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荒漠化。人口增长导致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大,也是人为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气候变化角度

气候变化对耕地荒漠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水等,这些事件会破坏土壤水分平衡,加速土壤侵蚀和退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一些地区可能出现降水减少,增加干旱风险,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降水增加而面临水土流失问题。此外,气候变暖还可能影响植被生长周期和物种分布,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防治耕地荒漠化的迫切任务。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耕地荒漠化的发展。有效的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适应性管理策略,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耕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发展。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政策与法规

为了有效应对耕地荒漠化,首先需要从政策和法规层面进行改进。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包括土地使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法规等。例如,通过立法限制过度开垦、滥伐森林和过度放牧等行为,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同时,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环保型农业技术,如有机耕作、生态农业等。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支持农民和企业采用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也是防治耕地荒漠化的重要环节。

(二)进行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在防治耕地荒漠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开发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其次,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退化监测和评估,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培育和推广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以适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条件。土壤改良技术,如施用有机肥料、深翻耕作等,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3]。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如微生物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减缓荒漠化进程。

(三)公众参与与教育角度

公众参与和教育是防治耕地荒漠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让农民和社区居民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和防治措施的重要性。其次,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项目,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此外,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传授可持续农业技术和土地管理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公众参与和教育,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荒漠化防治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在耕地荒漠化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持续努力以应对这一长期的挑战。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政策,可以逐步改善土地退化状况,促进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李小婷,唐翠平.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止对策[J].现代园艺,2014(08):154-155.

[2]贺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对策[J].科技资讯,2023,21(04):105-108.

[3]白增亮.内蒙古荒漠化驱动力及水土保持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