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绘画:成长型图文转译工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9
/ 2

人工智能绘画:成长型图文转译工具

杨凤云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一、AI绘画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绘画是指基于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自动作图的计算机程序,把“文本语言描述”通过大数据和算法自动转化为图像,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涉及诸多复杂的计算机算法,但在用户层面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可以在AI绘画平台输入包括风格、主题、色调等在内的各种画面关键词,人工智能根据关键词在大数据资源和素材中搜索、学习,最后糅合和拼接成符合要求的画作,供用户选择和参考。

AI绘画输出图像的过程可以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形式使语言、图像和世界之间具有同构关系”来理解,语言、图像和世界之间的这种逻辑形式在AI绘画时代即机器算法,是指物定义在互联网时代的运用,用户输入的指令能够产出满足需求的图像,在于指物定义发挥作用。在西方语言哲学中,指物定义可以追溯到希腊时期,亚利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每一个字必须指示可以理解的某物,每一字只能指示一件事物,决不能指示许多事物,假如一字混指着若干事物,这就该先说明它所征引的究竟属于其中哪一事物。”素材填充阶段就是在数字模型中输入具体的词语与图像的匹配关系,确保输入“猫”的得到的是一只猫,而非其他动植物、人或者其他的事物,在词语使用的准备阶段,“猫”形象的输入还要涉及种类、体型、颜色、数量等更为精细化的标签进行编码,以便在转译阶段更精准的输出符合要求的图像。编码过程填充的数据越多,涉及的面越广,AI绘画平台就更加成熟。输入关键词得到的是一个以大数据与算法为逻辑的图像的缝合,这种缝合随着不断使用而进阶。

智能绘画时代,基于强大的数字技术的支持,存在于人类世界的各种复杂的、不可直接显现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模型转换为可度量的数字、数据,在现存的AI绘画平台中,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调整关键字形成各种各样的命题,对计算机提出要求,得到自己所需的图片,从而达到文生图、图生图。文字与图像的壁垒,通过计算机的各种算法似乎被打破了,只要填充的素材足够多,针对现存问题不断提供相应的素材,终能“喂”出一个称心如意的图文转译工具。对比在人工智能绘画强大的生产力,人力所能达到的产能极其有限。

二、AI扮演角色

对于图像艺术生产者来说,人工智能绘画平台更接近一个思维拓展工具,把脑海中关于图像的想法总结成文字语言,在人工智能绘画平台运行中,快速高效的得到自己想要的草图,甚至完整图像。关键词的意义在于对图像的描述,是在海量数据库中得到有效图像的路径,也是图像生成的选择权在使用者手中的显现,在传统的图像产出模式中间加入了一环,即人工智能算法,一些图像的产出终止于此,一些还需图像经过人的加工。一幅图像在算法中可以简单的以是否符合关键词进行判断,但在图像艺术层面的评判则没有统一的标准。人工智能是基于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对图像艺术生成造成的巨大冲击,市面上很多便捷的智能绘画引擎,其编码过程相对完整,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图文转译效率不断提升,对于很多没有美术功底的使用者产出图片的门槛、成本极大降低。基于机器强大的算法所的到的图像在图像艺术领域引起极大的争议。一方面,AI绘画平台得到的图像只是产出图像的一种方式,即便基于算法可以呈现出视觉上百花齐放的效果,现实中还有很多途径可以产出图像,即便没有那么有效率,还是有很多人为之坚守,对于人工智能产出的图像是否可以归为绘画艺术存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创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于观者的判断很重要。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介入绘画早已不是什么罕见事件了,一幅名为《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的人工智能绘画,在2018年10月以45万美元成交,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语境下造成的结果,可以肯定是AI绘画获得了市场的肯定。今年2月份“AI绘画三杰”即被实锤的三位以AI 绘画冒充原创作品的三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遭遇购买者的大范围退单,受众在知道其称为原创的作品实际是AI绘画后不再为其作品买单。主要原因并非是AI的介入,而是隐瞒AI在创作过程扮演的角色。一幅图像能否被称之为图像艺术在笔者看来基于创作者精神的嵌入,好的绘画作品中含有创作主体的精神,这一点毋庸置疑,基于AI绘画平台产出的图像中的主体精神是创作者后天赋予的,而非计算机算法自带的。故在充斥着AI绘画的今天,提前知道创造者是人还是机器很重要,了解AI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除了上诉原因外,对于用于销售的图像而言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受到价值观影响,一个物体的价值基于凝结其中的人类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图像艺术作品虽然难以一概而论的遵循这个价值观念,除了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外,作品的稀缺性、手工定制、创作者的身份地位带来的光环等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便没有主体精神在市场上也不能说没有价值。基于AI绘画强大的模仿能力和产能,这些赋值的因素大大削弱,故对AI绘画认定要结合已知的前提条件放到具体语境,使用者对AI介入创作的隐瞒是AI介入艺术作品饱受争议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当前艺术生态中不会仅凭是AI介入创造就片面的否定,很多与时代同轨的艺术家对新媒介的运用早已屡见不鲜,图像艺术创作者选择以人工智能绘画平台为工具进行创作更是层出不穷,土耳其的数字媒体艺术家Refik Anadol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只是当物质方面的因素被削弱,精神方面的作用就显得更为关键。

作者:杨凤云(1996.08--)女,汉族,籍贯:贵州省盘州市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22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绘画与视觉艺术研究,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