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对群众文化传播方式的重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2
/ 2

现代传媒对群众文化传播方式的重塑

杨海

湖南省龙山县红岩溪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41680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传媒对群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探讨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现代传媒特征如何重塑群众文化的传播模式。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传播渠道,阐述了受众由被动接收向主动参与的转变过程。研究发现,现代传媒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还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文化浅表化等新的挑战。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传媒;群众文化;传播方式;文化重塑;数字化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已成为影响群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与传统媒体相比,现代传媒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传媒如何重塑群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分析其影响机制,并探讨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现代传媒的特征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数字化: 文化内容的数字化生产与传播

数字化是现代传媒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彻底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内容可以轻松地被转化为数字信号,实现快速复制、存储和传输。这种数字化转变不仅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例如,电子书籍、数字音乐和在线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文化作品能够突破物理载体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即时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同时,数字化为普通群众参与文化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草根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网络化: 打破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网络

网络化是现代传媒另一个显著特征,它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传播网络,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接收和分享。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脸书等,为用户提供了即时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加速了文化的跨地域传播[1]。这种网络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同时,它也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层级,使得边缘文化和小众文化有了更多被看见和传播的机会。

(三)智能化: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文化推荐

智能化是现代传媒发展的最新趋势,它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文化内容的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荐。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智能算法可以准确预测用户的文化偏好,并推送相关的内容。这种基于算法的推荐机制不仅提高了用户获取感兴趣文化内容的效率,还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精准的受众定位。例如,音乐流媒体平台的个性化歌单推荐、短视频应用的智能推送功能等,都体现了这一特征。然而,智能化推荐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等问题,可能导致用户接触到的文化内容范围变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传播。

二、群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一)传播主体: 从专业机构到每个人

现代传媒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主体结构。在传统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主要由专业机构如报社、电视台、出版社等主导,信息流动呈现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而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普通人能够轻松创作、编辑和分享内容。这种"人人皆为媒体"的现象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源头,使得草根文化、亚文化等多元声音得以传播。同时,这也模糊了专业创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生态系统。

(二)传播内容: 从单一形式到多媒体融合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和融合化。传统的文化传播往往局限于单一形式,如纸质文字、广播音频或电视影像。而现代传媒则打破了这种界限,实现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无缝融合。例如,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而是融合了现场视频、数据图表和互动元素;音乐作品的传播也不仅限于音频,还包括MV、歌词海报和粉丝互动等多元素。这种多媒体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表达的方式,还能够通过不同感官的刺激增强受众的沉浸感,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传播渠道: 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

现代传媒技术彻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互动。在过去,文化传播主要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单向媒体,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而今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创造了一个多向互动的传播环境。受众不仅可以实时评论、分享和转发文化内容,还能直接与创作者互动,甚至参与到创作过程中。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和粘性,使文化传播成为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化的过程。同时,跨平台、跨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使得文化内容能够在不同渠道间快速流动,形成更广泛的传播网络。

三、现代传媒重塑群众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

(一)社交媒体与文化传播的碎片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播的碎片化趋势。与传统的长篇大论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等鼓励用户发布简短、快速消费的内容。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文化信息能够在零碎时间内被快速吸收和传播。然而,这也导致了文化内容的浅表化和注意力的分散。用户倾向于快速浏览而非深度阅读,这可能影响对复杂文化议题的理解。同时,碎片化为亚文化和小众文化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多元文化能够并存发展。社交媒体推动的文化传播碎片化既提高了传播效率,也对文化深度和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短视频平台与文化表达的视觉化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TikTok的崛起,标志着文化表达视觉化趋势的加速。这些平台以简短、生动的视频形式传播文化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表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视觉化的文化表达方式不仅降低了受众的接收门槛,还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和情感[2]。例如,一个15秒的短视频可能包含音乐、舞蹈、文字等多种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这种视觉化趋势也推动了新型文化形式的产生,如表情包、鬼畜视频等。然而,过度依赖视觉化可能导致某些需要深入思考的文化内容被简化。短视频平台推动的文化表达视觉化既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也对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直播技术与文化互动的即时化

直播技术的普及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性和互动性。通过直播平台,文化创作者可实时与受众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这种即时互动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还能让创作者及时获得反馈,调整创作方向。例如,音乐人可以通过在线直播演唱会与全球粉丝互动,作家可以实时分享创作过程并回应读者问题。直播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网络主播、在线教育等。然而,即时化也带来了内容质量控制的挑战,有时可能导致未经深思熟虑的言论被广泛传播。总的来说,直播技术推动的文化互动即时化既增强了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参与度,也对文化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

现代传媒对群众文化传播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它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效率,更深刻地影响了群众的文化参与方式和文化认知模式。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同时有效规避其潜在风险,以推动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康洪瑞.基于短视频传播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J].参花,2024,(20):125-127.

[2]李燕斌.开拓群众文化健康发展新格局[J].文化产业,2024,(1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