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4
/ 2

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袁叶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湖北武汉  430064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神经重症患者使用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38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在治疗期间均为其留置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同时加强护理干预,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8例患者中出现2例并发症情况,发生率5.26%。结论:对神经重症患者应用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可满足治疗需求,整体安全性、舒适性均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神经重症;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护理;并发症

神经重症患者情况比较复杂,往往伴有昏迷、精神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风险性较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鉴于神经重症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及特殊性,在治疗时往往需要应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药物如何稳定、有效地输注十分关键。一般对于此类患者多选择中等长度导管,可留置1-4周,并能够用于静脉高营养输注、长期输液、脱水治疗等,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中等长度导管有所改良,而且对于神经重症患者,可使用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该导管相比常规中等长度导管有更深的置入深度,可在置管时不进入中心静脉,并发症风险低,应用价值高[1]。以下便围绕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用于神经重症患者的方法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中选取38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是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并为其留置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38例患者中包括20例男性、18例女性,经诊断包括12例颅内感染、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0例重症肌无力、10例脑出血,年龄29-74岁,平均(56.03±5.17)岁。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并外展上肢至90°,使穿刺部位可充分暴露;借助床旁血管超声仪确定穿刺静脉、穿刺点,使用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在B超引导下进一步确定穿刺点,随后再次通过75%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上下20cm的皮肤,随后取0.5%碘伏棉球再次进行消毒;完成准备工作后,通过塞丁格技术进行穿刺置管,直至测量长度,并连接正压接头,对于导管外露部分,可采取“S”型或“U”型固定并加压包扎。

1.2.2 护理对策

(1)日常维护:基于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开展,每次维护时均应真实、全面地填写记录单。完成对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的留置后,每次输液前均通过10mL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对导管进行冲管、测量滴速,完成输液后则需采用生理盐水封管;每次巡视时,护士应重点检测双侧肘上10cm处臂围、外展90°腋围;穿刺处敷料应每日更换1次,巡视时若发现敷料卷边、渗液情况需尽快更换,而且在更换敷料时可通过“穿刺点视觉评分”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3分,分值越低越优,越高表明穿刺点情况不理想,可能存在炎症反应或分泌物。

(2)并发症的预防护理:①穿刺点渗血:在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期间可能因多因素影响出现并发症,穿刺点渗血比较常见。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在留置导管前充分了解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常规等信息,以此为依据进行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留置导管操作时可采用纵切扩皮,完成导管留置后对穿刺点实施纱布包扎压迫并配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每间隔1h松解并检查1次。若患者确实存在穿刺点渗血,可继续加压包扎,每间隔48h换药1次。②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形成与多因素有关,尤其是导管直径。为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应合理选择穿刺血管,一般优先选择贵要静脉,若患者存在偏瘫情况,则应选择健侧上肢;对导管进行生理盐水浸泡、冲洗后才可留置;待完成导管留置后且患者清醒后,应指导其做松、握拳动作[2]。③感染:留置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的患者可能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穿刺点感染。针对该问题,应在穿刺、留置操作中严格落实无菌技术;置管后增加巡视频次,每次更换敷料时检查是否存在渗液、压痛或体温升高情况,而且置管后的所有护理操作也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④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技术、反复穿刺有关,在为神经重症患者留置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时,应协助患者在平卧位下伸展上肢至90°,确保1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且送管时应保持动作轻柔、缓慢,告知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动,还应定时巡视并测量臂围、腋围。⑤导管堵塞:每次输液前均应进行脉冲式冲管,完成输液后进行生理盐水正压封管;若患者需要持续输液,应每8h冲管1次;护士应在巡视时重点检查滴速,若发现滴速缓慢则应立即检查是否出现导管堵塞。⑥导管脱出:若患者出现导管脱出,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正常输注,也会增加自身痛苦,甚至会因此引发纠纷。对此,为预防导管脱出,应注重置管后固定,一般对外露导管实施“U”或“S”型固定,通过无张力膜覆盖外露导管,同时通过3条胶布分别进行封边、蝶形交叉固定、加强固定;若有延长管,则应采取高举平台法固定。每次巡视时应检查导管外露长度,检查导管固定情况,同时评估导管脱出危险因素,若患者导管脱出风险较高,可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适当应用保护性约束。⑦纤维蛋白鞘形成:该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与血管内膜受损密切相关,会出现凝血酶包绕导管尖端,甚至容易引起导管脱鞘滑出。应重点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若在输液时发现冲管通畅但回抽无回血现象时可高度怀疑为纤维蛋白鞘形成,需要请医师评估,适当使用尿激酶,于24h后再次检查。

(3)导管拔除:待患者情况稳定且治疗结束,则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发放拔管告知书,待确认无误且患者签字后方可拔管。指导患者保持上臂上肢90°,操作者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沿导管入路路径缓慢拔除,双人检查导管前端标识,且完成拔管后需进行15min穿刺点压迫,并使用无菌敷料覆盖24h。

2 结果

38例患者中出现2例并发症情况,发生率5.26%,包括1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渗血,在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是神经重症患者常用静脉输液工具,相比以往的短管有更高的舒适度。而且在留置导管后,应重点进行护理干预,尤其需预防并发症,如结果所示,38例患者留置导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5.26%。由此可见,对神经重症患者使用改良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建立一条可靠、稳定、安全的静脉通路。

参考文献:

[1]杨金芳,徐惠丽,周玉梅,等. 改良三向瓣膜式中线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3, 41 (04): 151-153.

[2]陈晓明,陈雪花,魏存,等. 一针式皮下隧道穿刺法在改良型三向瓣膜中长导管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 (02): 29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