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儿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研究

米佳莉傅秋月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  重庆  潼南区  402660

摘要:本文聚焦于儿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旨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与患儿治疗依从性。通过文献回顾、案例分析及实践经验总结,阐述了儿科患儿的心理特点及需求,详细探讨了多种心理护理策略,如建立信任关系、营造舒适环境、采用游戏疗法、加强家庭支持等。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儿恐惧焦虑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护理;策略;患儿心理

引言

儿科护理是医疗护理领域中具有独特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以及与家人分离等因素,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抗拒治疗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还会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因此,在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心理护理策略能够帮助患儿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儿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儿科患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一)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点

1.婴幼儿期(0-3岁)

此阶段的患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主要通过哭闹来表达情绪。他们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有强烈的依赖,分离焦虑较为明显。

2.学龄前期(3-7岁)

这个时期的患儿开始有自我意识,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但认知往往不准确。他们对医院的环境和医疗操作充满恐惧,可能会出现反抗行为,但也容易被转移注意力。

3.学龄期(7-12岁)

学龄期的患儿对疾病有更深入的认知,开始担心疾病对自己的身体和学习生活的影响。他们自尊心较强,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同时也会对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产生恐惧。

(二)儿科患儿的心理需求

1.安全感需求

患儿在医院陌生的环境中,面对疾病和治疗的痛苦,渴望得到安全和保护。他们需要医护人员的关爱、照顾和支持,以减轻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2.尊重需求

尽管患儿年龄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尊重。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尊重患儿的意愿和选择,避免强迫和命令的方式。

3.娱乐需求

患儿在住院期间,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孤独和无聊感。他们需要适当的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如游戏、阅读、观看动画片等。

二、儿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

(一)建立信任关系

1.主动沟通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关注。在沟通时,护理人员应保持微笑、眼神交流、语言温和,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拉近与患儿的距离。

2.肢体接触

适当的肢体接触可以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安全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抚摸患儿的头、手、肩等部位,给予患儿安慰和鼓励。但在肢体接触时,应注意患儿的反应和接受程度,避免引起患儿的反感。

3.兑现承诺

护理人员对患儿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如答应给患儿讲故事、送小礼物等。通过兑现承诺,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诚信和可靠,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

(二)营造舒适环境

1.病房布置

将病房布置得温馨、童趣,如张贴卡通画、摆放玩具、设置图书角等,让患儿感觉像在家一样舒适。保持病房的清洁、整齐、安静,定期通风换气,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2.医疗设备装饰

对医疗设备进行适当的装饰,如在输液架上贴上卡通贴纸、在听诊器上挂一个小挂件等,减少医疗设备给患儿带来的恐惧感。

3.穿着规范

护理人员应穿着色彩柔和、款式可爱的工作服,避免穿着过于严肃、刻板的服装,给患儿留下亲切、友好的印象。

(三)采用游戏疗法

1.治疗性游戏

将治疗过程融入游戏中,如在输液时,让患儿玩“打针比赛”的游戏,看谁先完成输液;在采血时,让患儿玩“勇敢小战士”的游戏,鼓励患儿勇敢面对采血。通过游戏疗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治疗带来的疼痛和恐惧。

2.娱乐性游戏

组织患儿进行一些娱乐性游戏,如拼图、搭积木、画画等,让患儿在游戏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同时,游戏还可以促进患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患儿的社交能力。

(四)加强家庭支持

1.家庭参与护理

鼓励患儿家属参与护理过程,如协助护理人员给患儿喂食、洗漱、更换衣物等。让患儿在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下,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支持,增强治疗信心。

2.家庭教育

向患儿家属传授一些儿童心理护理的知识和方法,如如何安抚患儿的情绪、如何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等,让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照顾患儿的心理需求。

(五)个性化心理护理

1.根据患儿性格特点实施护理

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患儿,护理人员应采取温和、耐心的护理方式,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安慰;对于性格外向、活泼的患儿,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方式与患儿交流,增加患儿的亲近感。

2.根据患儿病情实施护理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护理人员可以重点关注患儿的心理需求,通过游戏、娱乐等方式让患儿保持愉快的心情;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在关心患儿心理状态的同时,向患儿和家属传递积极的治疗信息,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

三、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实施案例

(一)案例一:输液恐惧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小明,5岁,因肺炎需要输液治疗。小明非常害怕输液,每次看到护士拿着输液器就开始哭闹不止。护理人员首先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他喜欢的动画片和玩具,然后用小明熟悉的动画角色来比喻输液的过程,告诉他“输液就像超级英雄给自己补充能量一样,输完液就能很快打败疾病这个大怪兽”。同时,护理人员还让小明选择自己喜欢的卡通贴纸贴在输液架上,并在输液过程中给他讲故事、玩小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经过几次这样的心理护理,小明逐渐克服了对输液的恐惧,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二)案例二:手术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小美,7岁,因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前,小美非常紧张和焦虑,不愿意离开父母。护理人员提前与小美及其父母进行沟通,向他们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带小美参观手术室,让她熟悉手术环境。在手术前一天,护理人员送给小美一个“勇敢勋章”,鼓励她勇敢面对手术。手术当天,护理人员在小美进入手术室前一直陪伴着她,给予她安慰和支持。手术后,护理人员及时关注小美的疼痛情况和心理状态,通过播放她喜欢的音乐、给她讲笑话等方式缓解她的不适和焦虑。在护理人员的精心心理护理下,小美顺利度过了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

四、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指标

1.患儿治疗依从性

通过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如是否主动接受输液、服药、检查等,来评估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2.患儿焦虑恐惧程度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恐惧调查表(FSSC-R)等心理评估量表,对患儿的焦虑恐惧程度进行评估。

3.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患儿及家属对心理护理的满意度,包括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二)评估方法

1.观察法

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观察患儿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与医护人员的互动情况等,对患儿的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

2.量表评估法

在患儿入院时和出院前,分别使用相关心理评估量表对患儿的焦虑恐惧程度进行测评,比较前后测评结果,评估心理护理的效果。

3.问卷调查法

设计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儿出院时发放给他们,让他们对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总结

儿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提升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营造舒适环境、采用游戏疗法、加强家庭支持和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等策略,可以有效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缓解患儿的恐惧焦虑情绪,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芬芬,梁锦芳,谭松芳.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患儿中的护理效果[J].名医,2021,(21):100-101.

[2]王夕荣,孙学武,王夕英.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智慧健康,2018,4(32):88-89.

[3]郭固芬.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4):261+264.

[4]冯燕.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健康之路,2017,16(1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