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变化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环境地质变化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蒋兰兰 潘珍 贺留杰 王贵禄 刘辉 金昌伟

身份证号:450324198709243446

身份证号:371102198104131048

身份证号:410927198606278042

身份证号:37112119840615421X

身份证号:371325198812142317

身份证号:371102197904214111

摘要环境地质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地质变化的特点和成因,分析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风险因素,并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和应对策略。通过案例研究,总结环境地质变化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践经验,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环境地质变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防治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地质变化成为影响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因素。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还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环境地质变化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地质变化的背景

1.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强降雨、干旱和高温等,导致地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强降雨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干旱导致土壤干裂和地面沉降,高温加速冰川融化和冻土退化,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1.2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变了自然地质环境的平衡状态,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例如,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破坏了地质结构,建设水库和水利工程改变了水文地质条件,城市扩展占用了大量的自然土地,增加了滑坡和地面沉降的风险。

2. 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风险因素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其风险因素包括降雨量、地震、地形地貌、岩土性质等。强降雨和地震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而斜坡的坡度和土壤的渗透性也影响滑坡的发生。

2.2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大量泥沙和石块在短时间内伴随洪水快速下泄的现象。其风险因素包括降雨量、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等。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陡峭的地形和稀疏的植被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2.3 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面振动。其风险因素包括地质构造、断层活动、地震波传播特性等。活跃的断层带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地震风险较高,而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也影响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

3.1 现场调查与数据收集

现场调查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地质灾害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形地貌、降雨量等数据,同时收集历史地质灾害发生记录,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3.2 地质模型与数值模拟

地质模型与数值模拟是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地质模型,模拟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预测不同风险情景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例如,采用有限元法模拟滑坡的滑动过程,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影响范围。

3.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包括风险因素的权重、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等。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等,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水平。

4. 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4.1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通过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4.2 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控制和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包括坡面加固、排水工程、挡土墙建设等。例如,在滑坡易发区建设挡土墙,防止滑坡发生;在泥石流沟道设置拦沙坝,减少泥石流的破坏力;在地震高风险区进行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3 非工程防治措施

非工程防治措施是通过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社区参与等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例如,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励社区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4.4 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是结合工程和非工程手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水平。例如,在滑坡易发区,既要进行坡面加固和排水工程等工程措施,又要加强社区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5.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案例分析

5.1 滑坡风险评估案例

以某山区滑坡易发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建立滑坡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区滑坡风险较高,需要采取坡面加固、排水工程等防治措施,同时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滑坡防治能力。

5.2 泥石流风险评估案例

以某山区泥石流易发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建立泥石流风险评估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区泥石流风险较高,需要采取拦沙坝、坡面植被恢复等防治措施,同时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泥石流防治能力。

5.3 地震风险评估案例

以某地震高风险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建立地震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地震灾害模拟技术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区地震风险较高,需要进行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同时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地震防治能力。

6. 未来发展方向

6.1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将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获取地质灾害的动态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提供可视化的评估结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

6.2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协作。例如,结合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6.3 公共参与和社会管理

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管理。例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鼓励社区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水平。

6.4 国际合作与交流

地质灾害防治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例如,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共享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的联合研究和防治工作;通过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国际合作水平。

结束语

环境地质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环境地质变化的研究,分析地质灾害的风险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公共参与和国际合作的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牛全福.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2.DOI:CNKI:CDMD:1.1011.132908.

[2]栾银州.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6, 31(001):127-128.

[3]刘新川.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