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亭》剧中饰演贺氏创作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清风亭》剧中饰演贺氏创作体会

曹倩倩

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河南周口 461400

摘要:《清风亭》是一部深刻反映封建社会矛盾和道德观念的传统戏剧。剧中贺氏夫妇收养弃婴张继保,却因身世揭秘面临家庭破碎。贺氏的善良和牺牲,展现了传统美德,同时暴露了社会不公和女性悲剧命运。她的情感投入和道德挣扎,引发观众对家庭、孝道和社会责任的反思。作品通过贺氏的悲剧,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道德沦丧,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力量和对社会正义的渴望。

关键词:《清风亭》;贺氏;创作体会;人物剖析

《清风亭》通过贺氏这一角色的悲欢离合,本剧展现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念和对正义的渴望。贺氏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母爱,引发对传统美德的深思。她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不公,同时也照亮了女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挣扎和反抗。《清风亭》不单是一幕戏剧的展现,它更是一部生动的道德教科书,启迪我们深思传统价值观,坚定地守护正义与人的尊严。

一、内容简介

在《清风亭》中,薛荣的妻妾之间因不和导致妾室周氏在磨房产下一子后,被迫将婴儿遗弃在荒郊。贺氏与丈夫张元秀是一对善良且充满爱心的养父母,当他们在荒郊发现被遗弃的婴儿张继保时,毫不犹豫地将他抱回家中,抚养成人。然而,然而,13年后张继保的身世之谜逐渐揭开,他与生母周桂英在清风亭的重逢,贺氏和张元秀的平静生活被打破。面对养子的离去和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他们每日到清风亭期盼儿子归来。当张继保得中状元后,他们满怀希望地前去相认,但张继保却忘恩负义,拒绝相认,并将他们当作乞丐,只给了他们二百钱。在极度的悲愤和绝望中,贺氏将铜钱掷向张继保,随后与丈夫相继碰死在清风亭前,这一悲剧性的举动,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矛盾的深刻性。最终,张继保也因忘恩负义而遭到天雷的惩罚,全剧以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悲剧性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1]

二、角色理解

贺氏在《清风亭》中以她的善良与同情贯穿于整个剧情,从她与丈夫张元秀共同收养被遗弃的婴儿张继保开始,便奠定了她无私母爱的基调。贺氏视张继保如己出,她的母爱光辉在艰难困苦中愈发闪耀。她的深情投入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遭遇了残酷的考验,她的悲惨结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无奈的深刻揭示。在面对张继保拒绝相认并羞辱她时,贺氏经历了剧烈的道德冲突,她的悲愤和绝望成为了个人道德挣扎的缩影。贺氏与张元秀的夫妻情感,以及与张继保之间的母子情感,构成了剧情中的核心纽带。她的情感变化和选择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贺氏的形象和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庭、孝道和忠诚等观念的重视,同时也暴露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矛盾[2]

三、情感投入

贺氏对张继保的无私爱,超越了血缘的界限,深深地烙印在了观众的心中。她希望张继保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成就的人,这种期望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张继保的深深信任。然而,当张继保被生母带走,贺氏的情感世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她的牺牲和痛苦成为了剧情中最动人的悲剧元素。在张继保拒绝相认的情节中,贺氏的情感经历了从失望到愤怒再到绝望的剧烈变化,她的愤怒和绝望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也是对自己多年情感投入的无奈和痛苦的宣泄。她的愤怒和绝望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也是对自己多年情感投入的无奈和痛苦的宣泄。她的情感经历和选择引发了人们对于家庭、孝道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贺氏的角色,不仅是一个情感的载体,更是一个道德的象征,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和理解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真谛[3]

四、社会现实反应

(一)传统美德的体现

贺氏在发现被遗弃的婴儿张继保时没有犹豫,没有迟疑,而是毅然决然地与丈夫一起收养了这个无辜的生命。贺氏对张继保的养育之恩,是她无私奉献精神的最佳写照。她不求回报,全心全意地投入母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她的付出,不仅是对张继保的爱,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贺氏对家庭的坚守和对孝道的实践,是她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尽管张继保并非亲生,但她视如己出,恪守孝道,她的孝行是对中国传统孝道的一种深刻体现。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贺氏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养子的离去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坚强和勇敢,是对传统女性坚韧特质的一种深刻展现。她的道德勇气,在面对背叛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她的愤怒和反抗,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也是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道德信念,不惜牺牲生命,她的牺牲是对传统美德中牺牲精神的最高体现。

(二)社会现实的反映

贺氏的善良与慈悲在收养被遗弃的张继保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她的悲惨结局却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弱者的不公和冷漠态度。贺氏对张继保的无私爱与忠诚,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和牺牲。张继保对贺氏的忘恩负义,不仅是对她个人的伤害,更是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和价值观扭曲的深刻批判。贺氏在面对不公和背叛时所表现出的道德勇气,反映了社会对于坚守正义和道德底线的渴望。她的故事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贫困和无依无靠者救助机制的缺失,以及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承担的道德责任。贺氏对张继保的爱和对丈夫的忠诚,展现了情感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力量,同时也强调了道德责任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她的悲剧命运,以及最终张继保的悲惨结局,都符合了社会对于善恶有报的正义期待,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个人命运的束缚和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压制。贺氏的故事,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她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和理解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真谛。

(三)女性角色的力量

贺氏在《清风亭》中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她的个人品质上,也反映在她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她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体现了女性角色在面对困境时的强大和勇敢。她对张继保的养育和爱护,超越了血缘关系,展现了母性的宽广和深沉。贺氏的情感投入深刻影响了周围的人,她对家庭的爱和对丈夫的忠诚,展现了情感在女性角色中的力量和影响力。在面对不公和背叛时,贺氏没有选择沉默或屈服,而是表现出了道德勇气,她的反抗和不屈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她的行为反映了她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她的牺牲和奉献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刻体现。贺氏的形象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女性美德,如孝顺、忠诚、宽容和忍耐,同时也对这些美德进行了现代的诠释。她的反抗不公和挑战封建社会不公的行为,激励了女性角色在面对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在面对张继保的背叛时,贺氏虽然情感上遭受重创,但她的选择显示了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她的牺牲和反抗是对封建社会不公的有力控诉。

结语

《清风亭》以贺氏的悲剧人生为核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矛盾和道德困境。贺氏的无私母爱和坚强道德立场,成为传统美德的典范,同时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牺牲与挑战。她的悲惨命运和张继保的忘恩负义,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道德沦丧。贺氏的形象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道德反思,也激励着现代人对正义、责任和个人尊严的坚守。她的故事是对社会不公的有力控诉,也是对人性复杂性和道德真谛的永恒探索。

参考文献

  1. 乔琳,刘明栩.简论京剧剧目《清风亭》的剧本文学与舞台呈现[J].新楚文化,2023,(30):41-43.
  2. 陈岚. 艺之味艺之道——张小琴的完美转型[J]. 当代戏剧,2023(4):68-69.
  3. 王迪一.论蒲剧名家孔向东的唱腔艺术——以《清风亭》中“认子”唱段为例[J]. 名作欣赏,2022(6):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