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实践和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9
/ 3

林长制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实践和创新

徐晓雯、袁艺嘉

东莞市林业局   广东东莞 523003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了林长制这一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对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林长制作为地方政府与农村社区合作的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理论基础源于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反思与创新,倡导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资源管理并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灵活政策,通过资源评估与监测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及政府与社会互动合作来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文章还以安徽省岳西县、六安市金寨县及东莞市为例展示了林长制在不同地区的成功实践及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林长制;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

引言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成为各国和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林长制作为一种基于地方政府与农村社区合作的创新模式,旨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林长制的理论基础、实践效应以及不同地区的成功案例,为理解和推广林长制提供全面视角。

一、林长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1.1林长制的概念

林长制是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由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其他负责同志担任副林长,构建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实行分区(片)负责,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的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1] 林长制是一种基于地方政府和农村社区合作的创新式自然资源管理模式,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涵盖地方各级政府与农村社区上下联动、多元共治的联动机制,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对传统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反思和创新,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即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并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生态资源,既保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又带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休闲需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林长制注重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通过设立生态补偿机制,以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金、碳汇交易收益分享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和农户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1.2林长制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林长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响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核心理念,在生态保护方面,林长制以全面、系统的眼光看待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充分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不仅关注单一类型的生态资源,而是统筹考虑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深入理解其内部组成要素(如植被、土壤、水体、生物多样性等)及其空间分布、时间动态、相互关系,有效地协调各类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二、林长制的应用效应

2.1林长制的综合策略

为改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需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2] 在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林长制倡导对森林、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综合管理,不仅关注森林资源的采伐与更新,还高度重视森林在碳汇储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以及在森林观光、森林疗养、森林教育等领域的社会经济价值,并建立资源评估和监测体系,例如,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地面监测站等现代化手段,定期对森林覆盖率、林龄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肥力、水源水质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形成资源数据库。林长制还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限,强调参与式管理,融合各方参与资源管理的决策和实施,促进了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做到了科学规划和管理农村资源利用,并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管理政策与措施,为实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2.2林长制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林长制在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体现在其对综合管理、循环利用理念的倡导,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原则的坚守,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多样的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例如,对于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重点推广森林认证、森林碳汇交易等制度,鼓励林农开展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对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水灌溉、雨水收集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林长制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布资源管理政策、规划和项目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并通过召开公众听证会、组织社区环保志愿者、设置公众意见箱等方式确保公众对资源管理政策、项目进展有充分了解,增强了决策透明度,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林长制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企业研发和采用节能、节水、减排等绿色生产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还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例如:引进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大大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2.3林长制与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支撑和保障,而林长制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立的,它通过强化生态保护、促进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与互促关系,加强了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林长制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林长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例如:通过非木质林产品开发、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途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林长制的实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如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等)、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将“绿色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林长制鼓励开发森林徒步、观鸟、科普教育、森林疗养等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走进森林,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也为林长制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通过生态产品认证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绿色金融为生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引入智能监测设备、无人机巡护系统、精准灌溉技术,这为保护森林资源起到了重要支撑。

三、林长制的实践案例

3.1安徽省岳西县

安徽省是我国最早推行林长制的省份之一,自2017年率先实施林长制以来,全省上下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其中,安庆市岳西县作为大别山区重要水源地,充分利用林长制体系,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林长,负责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工作,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络,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岳西县林长及相关责任部门定期对水源地周边地带进行环境检测与保护,并大力开展水源涵养林修复与扩大工程,不仅对现有水源涵养林进行科学抚育和病虫害防治,对现有水源涵养林进行科学抚育,通过合理疏伐、修枝、施肥等措施,提升林分质量,还设立了生态护林员队伍,进行日常巡护,及时发现并制止乱砍滥伐、非法狩猎、违规占用林地等行为,这不仅充实了基层生态保护力量,还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3.2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作为安徽省内落实林长制的成功案例,依托林长制,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提供经济补偿,激励其积极参与公益林保护,并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农户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将不宜耕作的陡坡地、侵蚀严重地块等转变为森林,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富民。林长们积极协调林业、科技等部门,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并协调金融机构为林农提供贷款贴息、担保等金融服务,解决绿色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难题,帮助他们提高林产品附加值,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林长制还推动了乡村绿化美化,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种植乡土树种、花卉,打造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提升了乡村生态文化品位。

四、其余地区值得借鉴的经验

4.1东莞市如何借鉴优秀林长制

东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为了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东莞市积极引进和推广林长制模式以“林”为主题、以“长”为关键、以“制”为保障,压实责任、抓实工作[3]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4]东莞市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自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东莞市参考了其他省份成功的经验,构建了市、镇、村级林长组织体系,如设立市级林长,镇级林长,直至村级林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格局,明确了林长的职责和权利,还全面建立完善林长会议、督查、巡查、考核、林长巡林等制度机制,同时,东莞市还积极借鉴其他省份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学习其他省份在生态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档案,定期开展资源清查,对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推动了林长制的创新和发展,为东莞市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与此同时,参考其他省份智慧林业的林长制实施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东莞市积极打造智慧林长综合管理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提升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林长“智治”能力,助推林长制高质量发展。同时,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参与林长制,与科研机构、高校、专业公司等合作,并引入专业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培训教育等服务,提升林长制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东莞市还推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等复合经营模式,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旅游项目,参与碳汇市场交易,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多重价值挖掘。

结语:

林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安徽省岳西县和六安市金寨县的成功实践,以及东莞市的借鉴与创新应用,可以看到林长制在强化生态保护、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未来应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林长制,充分发挥其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旭晨.构建三大体系”  推动四绿工作”  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保障全省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J].甘肃林业,2023(06):4-5.

[2]姜霁杭,郝玉贵.林长制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模型[J].中国林业经济,2023(06):9-15.DOI:10.13691/j.cnki.cn23-1539/f.2023.06.002.

[3]林长制开启承德绿色发展新局面[J].河北林业,2023(07):10.

[4] 叶婉婷,颜福彬.林长制林长治的温岭实践[J].中国土地,2023(09):59-60.DOI:10.13816/j.cnki.ISSN1002-9729.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