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眩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7
/ 1

中医调理眩晕

胡干 

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中心卫生院  635743

中医在治疗眩晕上有突出的效果,调理方法有很多,比如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其中口服中药汤剂是改善眩晕最有效的方法。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的眩晕采用的药物、选择的穴位等都会有不同,因此中医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医生先评估患者的机体、判断疾病证型后再选择用药。患者发生眩晕要立刻就医,且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病情的加重或造成额外的损伤。

1中医理念中的眩晕

目眩是指患者眼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因此称为眩晕。轻症患者闭眼后可缓解,严重的患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无法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甚则仆倒等症状。眩晕首见于《黄帝内经》,属于肝所主,中医认为引发眩晕出现的原因包括情志不遂、年老体虚、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倒损伤、瘀血内阻。眩晕的主要病机为髓海空虚、清窍失养或痰蒙清窍。眩晕的发病人群以虚证居多,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都是造成眩晕发生的主要因素。治疗眩晕的原则为补虚泻实、调和阴阳。虚证患者以滋养肝肾、补气益血为主;实证患者则要进行清肝泻火、化痰祛瘀的治疗。

2中医调理眩晕的方法

中医常用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中药汤剂等,以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为目标,具体的方法也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一)按摩。眩晕患者经常在劳作后病情加重,因此可以为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和放松,改善肌肉疲劳的状态来改善眩晕。同时,进行中医按摩也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对缓解眩晕症状有积极的作用。百会穴。百会作为调节大脑功能的重要穴位,位于人体正中线上,发际线上5寸。用手掌按压百会穴,用打圈的方式进行按摩,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摩50次,早晚各1次。印堂穴。印堂位于两眉头之间,对调节人体经络有积极的作用。用大拇指按压印堂穴,用上下推拉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次按摩3~5分钟,具有宁心安神、改善眩晕的效果。天柱穴。天柱穴在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症。大拇指放置在颈部作为支点,食指进行穴位的打圈式按揉,可有效改善颈部酸胀、疼痛的情况,也是改善眩晕的重要穴位。

(二)针灸。针灸和按摩一般会配合着为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舒筋活血、通络止痛、调节阴阳的效果,对改善眩晕也有很好的效果。眩晕患者针灸常用穴位为百会穴、风池穴、太冲穴、内关穴和丰隆穴。若患者为肝阳上亢证则可搭配行间穴和率谷穴;痰浊上蒙患者可搭配中脘穴和阴陵泉穴;瘀血阻窍患者可搭配膈俞穴和阿是穴。不同穴位要选择合适的针刺长度,通过提插捻转的方式促进患者得气。除了常规的针刺,还可以为患者实施三棱针、耳针和头针的治疗。三棱针选择患者的印堂穴、百会穴、头维穴和太阳穴等,手持三棱针放血;耳针则取患者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门、内耳等用毫针刺血,或者取上述穴位进行耳穴埋豆,患者每日进行耳穴的按压进行治疗;头针则取顶中线、枕下旁线使用头针进行针刺。

(三)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治疗眩晕常用的手段,对减少眩晕的发作频率有很好的作用。不同证型患者的使用方剂也有差异:肝阳上亢证患者治疗的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效果极佳。患者若伴随口苦目赤、烦躁易怒可配伍丹皮、夏枯草;若患者表现为肝肾阴虚的症状可加枸杞、生地、麦冬等;若患者眩晕同时表现为手足震颤,可配伍羚羊角粉、石决明、生牡蛎、全蝎等。气血亏虚证治疗的代表方为归脾汤,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效果良好。若患者表现为气短无力、中气不足、便溏下坠则合用补中益气汤;若患者自汗出、容易感冒可加重黄芪的用量,加防风和浮小麦;若兼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肉桂、干姜。肾精不足证的代表方为左归丸,重在滋养肝肾、益精填髓。若患者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可加鳖甲、龟板等药物;若患者出现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不济要采用右归丸治疗。痰浊中阻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具有祛湿化痰、健脾和胃的疗效。若患者呕吐严重、眩晕加剧,可加竹茹、生姜、旋覆花配伍;若患者耳鸣症状严重可加郁金、菖蒲。瘀血阻窍证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旨在活血化瘀、通窍通络。若患者伴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则配伍黄芪和党参;若患者伴随形寒肢冷可加附子和桂枝。

    中医调理眩晕从针灸、推拿到汤药等操作,都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中医适应技术对于改善眩晕也有积极的作用,中医治疗具有驱邪扶正、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促进病情好转、减少疾病复发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