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伤、死后伤法医学鉴定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30
/ 2

生前伤、死后伤法医学鉴定的探讨

王胜军 张宇鹏

山东淄博桓台县公安局

摘要:法医工作者通常采用外部和组织学检查来确认生前伤和死后伤,并研究伤口年龄以确定创伤与死亡间隔。生活反应是鉴定生前伤和死后伤的主要依据,研究领域涉及肉眼可见的变化到生化反应,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新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有助于生命体征检测。法医学者致力于寻找分子生物学指标以判定短时间内的生前伤、死后伤,已发现多个分子水平指标,如白细胞介素-10、D-二聚体等。判断指标因情况而异,包括Rasd1与ZFP36的mRNA、自噬蛋白等。观察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如HE特染、ABC免疫组化等。此外,栓塞、炎症反应、应激反应等也是判断生活反应的重要指标。目前法医学者还在积极研究围死期概念,以减少工作风险。未来需要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寻找更灵敏精确的指标,以更准确地区分生前伤和死后伤。

关键词:生活反应;分子生物学指标;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定

法医常通过外部和组织学检查确认伤口类型,并评估伤口时间来判定伤亡关系。生活反应是判断伤口类型的关键,也是法医学的长期研究焦点,涵盖从宏观变化到生化反应等多个层面。现代成像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也助力生命体征检测。然而,短时间内的伤口变化微妙,难以判定伤口类型。为此,法医学者不断探索分子生物学指标,如白细胞介素-10、D-二聚体等,以提升鉴定准确性。不同情况下,观察指标各异,如Rasd1与ZFP36的mRNA、自噬蛋白等。同时,技术手段如HE特染、ABC免疫组化等不断更新,助力更精确的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定。

一、生前伤、死后伤文献综述

(一)生前伤、死后伤文献介绍

法医学者多年研究生前与死后伤害鉴定,记录了众多鉴定指标。出血是常见的生活反应,可用于鉴定伤害时间,生前出血因有纤维蛋白而难以清洗。止血反应、血栓形成及其机化过程、各种栓塞现象、炎症反应、创伤愈合等,均为重要的鉴定指标。此外,吸入、咽入、吸收等生活反应,以及应激反应中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为法医提供了线索。这些反应和变化有助于法医准确判断伤害性质及时间。

水通道蛋白,作为细胞膜上的水通道,对细胞含水量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众多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2]。其中,水通道蛋白3(AQ3)被视为死前颈部受到压迫的敏感指标。研究显示,AQ3在各种皮肤损伤的上皮细胞中高表达,使其不仅作为绞窄的标记,更成为诊断颈部压迫和皮肤损伤的重要标志物。此外,利用抗纤连蛋白抗体,可以检测出新的心脏损伤。

在缺血情况下,肌钙蛋白或肌红蛋白的缺失成为关键的反应指标,这可以通过抗体观察得到[3]。结构性损伤会导致受损组织中的结构蛋白耗竭,同时使得这些蛋白在循环中的含量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心肌肌钙蛋白等作为结构性损伤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在死后仍可进行分析,且在较短的死后间隔内保持稳定。另外,致命电击会导致心脏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的增加,这被认为是肌细胞溶解和血液中肌红蛋白缺乏的结果。研究还表明,随着死后间隔时间的延长,心脏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浓度会随之增加,但这种增加可能会被自溶和扩散所影响。同时,各种体液中次黄嘌呤浓度的升高被认为是组织缺氧的重要标志。

热休克蛋白在细胞面临(亚)致死条件时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通过精确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防止新折叠蛋白质的聚集以及稳定各种细胞结构来调控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当细胞暴露于不同的应激刺激时,热休克蛋白会被表达出来。其中,Hsp27和Hsp70是两种重要的热休克蛋白。Hsp70已被确立为上呼吸道组织中细胞应激导致热和火灾死亡的一个标志。在火灾相关的死亡中,尤其是肺组织,可以观察到Hsp27的非常快速的表达,肾组织中也存在类似情况。随着存活时间的增加,Hsp70的表达会显著增加,长期存活者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在低体温的情况下,垂体前叶和肾脏也分别存在Hsp27和Hsp70的阳性表达。不同的热应力条件下,不同的器官会表现出与Hsp表达的相关性。在火灾死亡中,肺和肾组织是对应激反应最积极的主要器官,尤其是支气管和肺血管。而在低温症中,肾组织是受累最显著的器官。相比之下,Hsp在心脏组织(心肌细胞和血管)中的表达和水平较低。

为了深入了解生前伤和死后伤的判断指标,对法医学者们已有的实验进行了学习。王寒等人的研究中,他们观察了人体和鼠类挫伤皮肤上ZFP36和Rasd1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生前挫伤组中,ZFP36和Rasd1的水平明显高于死后挫伤组,并且在死后72小时后仍能检测到显著的升高。在人体检材中,他们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即损伤处皮肤的ZFP36和Rasd1水平在死亡短时间内较高。

此外,拉德尼克对“鱼尾纹”现象进行了研究。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火灾、高压、爆炸或电弧事故导致的死亡人体上。当人体突然暴露在高温和火焰下时,受害者会紧闭眼睛,从而在眼角形成一条明显的侧线。丹科利兹的文章中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其中一名男子在高压事故中死亡,其面部的烧伤主要集中在前额和左部面侧。值得注意的是,该男子左眼外侧存在一个未烧伤的皮肤区域,即所谓的“鱼尾纹”。同时,他的前额还出现了线性的横向皮肤褶皱,而眉毛和上唇左半部的面部毛发则被烧焦。

在另一篇由董曲等人发表的文献中,他们探讨了ATF3和BTG2在小鼠和人体损伤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小鼠生前损伤组中,ATF3和BTG2的水平明显高于死后损伤组。在人体检材的实验中,他们设立了完整尸体皮肤对照组和受损尸体皮肤实验组。结果发现受损的尸体皮肤中ATF3水平显著升高,这与动物实验的结果相一致。然而,BTG2的水平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此外,他们还发现在6例受伤的人体皮肤检材中,有5例在48小时后仍能检测到ATF3水平的升高。

(二)生前伤、死后伤文献综合分析

王寒等人的实验显示,死亡短时间内的人体挫伤皮肤中ZFP36和Rasd1水平会升高,而死后较久的样本中无此现象,可能是因为mRNA降解。这表明ZFP36和Rasd1可作为鉴别生前与死后挫伤的指标。“鱼尾纹”案例中,特殊的烧伤模式暗示受害者在死前可能转向远离火源以保护面部,但“鱼尾纹”的成因尚无定论,是生活反应还是电刺激导致的死后反应存在争议。因此,在高压事故中,将其视为致命现象可能更合适。董曲等人的研究则指出,检测ATF3而非BTG2的基因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伤口活力,可视为皮肤挫伤的重要反应标志。这三个案例展示了法医学在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证实了ZFP36、Rasd1和ATF3等指标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揭示了如“鱼尾纹”定性等挑战。

、生前伤、死后伤法医学鉴定的探讨

当前,法医学者根据损伤时间将伤害分为生前伤、死后伤和濒死期损伤。由于濒死期损伤与极短时间内的死后伤难以区分,部分学者正在研究“围死期”概念,以此作为现有分类的补充。这一概念指的是濒死期与死后极短时间内所造成的损伤,有助于降低法医的工作风险。尽管“围死期”概念尚不具体,但它代表了法医损伤学的积极研究方向。

法医工作者在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定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然而,在实际尸检中,仍存在许多干扰因素。未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寻找更灵敏精确的生活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指标,将是准确区分生前伤与死后伤的关键,也是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孙东霞,郝亚宁,李毅飞等.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至足月选择阴道试产成功孕妇与再次剖宫产孕妇临床资料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6):729-732.

[2]吕颖慧.瘢痕子宫妊娠再次剖宫产实施整体护理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2):64.

[3]罗建华,温剑文,黄晓超.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阴道试产及分娩结局[J].青岛医药卫生,2020,52(06):458-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