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融入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东北电力大学“淞清水秀”保护母亲河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30
/ 2

社会实践融入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东北电力大学“淞清水秀”保护母亲河项目为例

孙浩 贾艳萍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化工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六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构建”(项目编号:JGJX24D0250);东北电力大学2024年度教学研究课题“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2403)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视角出发,以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淞清水秀”保护母亲河项目为例,探讨如何提升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化工类专业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大学期间,除了理论知识外,积极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是有效提升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培养

引言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发动学院师生投身于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实验室基础和科研特色,将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推动地方生态紧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将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创新创新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水平。

一、社会实践融入化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业观、就业观

通过培育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引导化学类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业观和就业观,努力提升的意义在于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把论文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将专业所学贯彻落实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2、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国家和社会

多形式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融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践和贡献的融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所学所知所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

二、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不够深入,形式单一

目前,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诸多挑战有待克服。如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形式、重场面、浅尝辄止的“假实践”时有发生。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实践认识不深,活动流于形式,局限于集体到指定单位或机构进行参观,形成人数多、时间短、行程紧的特点,对学习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不够深入,未能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教师队伍多为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关注点在于活动规模和活动特色,未能深度匹配化工类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

2.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较弱,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来自于学院和教师的动员,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综合素质、人生阅历、创业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思想观念陈旧,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而社会实践活动课只是辅修课,导致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来自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集中在假期,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实践需求,影响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社会实践特点不够明显,没有行成专业特色

社会实践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很多高校社会实践项目受限于经费,被动集中于到企业参观学习,并未深度融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践较少,不能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行业发展趋势,导致大学生不了解企业对于专业的需求和标准。

三、社会实践融入化工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提高社会实践针对性与实效性,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参加有深度、有广度的实践活动,已形成一定规范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运用、完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其思想意识和素质能力。化工类学院应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项目主题。‌这些项目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挖掘学校专业优势,‌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淞清水秀”保护母亲河项目为例,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以保护吉林市松花江沿岸水生态环境为主题,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为目标,在松花江开展水质检测、水质检测和水质分析,并研发绿色水处理药剂,这些举措都大大增加了化工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化工类专业学生能够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部门协调机制

高校应主动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乡村联系,布局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教学科研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一是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立足地区特色,结合高校特色,充分发挥区校联动优势,编制社会实践大纲。二是重点培育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做好实践队伍的组建工作。三是系统设计社会实践专业化运作举措,推动校内教育资源更好支撑社会实践。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组织发动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暑期社会实践,高校共青团组织可积极与社会团体建立联系,将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实践。五是发挥“老生带新生”的作用,鼓励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且经验丰富的学生继续参加社会实践,带领、指导“新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以“淞清水秀”保护母亲河项目为例,学院与市水利局、住建局、生态环保局、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建联动,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系统的实践机会,从政府角度、企业角度和科研角度来开拓创新创业视野,积累实战经验,在学思践悟中掌握创业本领。

3.创新过程管理,不断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目前,多数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专业实践、校企合作、创业实践、调研访谈、职业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弥补学校课堂知识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探寻专业意义和自我价值。在大量的社会实践团队和项目的背后,高校应‌重视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根据实践反馈和行业最新发展情况调整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是结合实践反馈和行业最新发展情况,调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评定,采取团队成员自评、学校实践指导机构和社会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三是在实践成果展示上,采取纸质报告、主题演讲、微电影制作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活动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四是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搭建平台,推广暑期社会实践信息,将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同时用好网络,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等自媒体进行社会实践的培训、传播和推广等。

参考文献:

[1] 刘文静.从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两方面简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隐患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144-145.

[2] 周学刚.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05):186-187.

[3] 周学刚.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思考与探究[J].今日财富,2019(21):184.

[4] 张羽.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D].大理:大理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