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6
/ 2

巴中市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建

通江县壁州办事处636700

摘要:本文研究了巴中市通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后的林地管理问题与对策。通江县退耕还林工程规模宏大,成效显著,但林地管理面临诸多挑战。林地资源虽数量增加,但质量不均、保护意识薄弱,资金技术支持不足,且后续产业发展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强化林地保护意识、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通过提升保护意识、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旨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当地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林地管理;林地资源

引言

巴中市通江县作为四川省的重要生态区域,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工程旨在将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通江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大规模的坡耕地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然而,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林地管理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通江县乃至整个巴中市的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还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巴中市通江县退耕还林概况

自2000年起,通江县作为退耕还林先行者,开启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篇章。十年间,该县成功实施34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展现了通江人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此举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从1399.65吨降至928.68吨,森林覆盖率提升9.1个百分点,蓄积量增长16.8%,为通江构筑了绿色屏障。通江河流域泥沙减少超40%,水质得到优化,生态服务价值超15亿元,为后代留下宝贵财富。退耕还林不仅美化了乡村,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两轮项目新增林地27.54万亩,转化宜林地27.82万亩为有林地,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前一轮补助41084.97万元,惠及9.2万农户,人均补助1284元。新一轮政策更惠及6.12万户,人均555元,尤其助力3.81万贫困人口脱贫,彰显了生态扶贫的显著成效。通江县通过退耕还林,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为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

二、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林地保护意识薄弱

在巴中市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林地保护意识薄弱。农户作为林地直接管理者,普遍缺乏长远的生态保护观念,往往只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林地的长期价值与维护。基层干部在宣传与执行政策时,也存在力度不够、方法单一的问题,未能有效地激发农户的保护意识。而社会公众,尽管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具体到林地保护上,参与度不高,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整体上,各方对林地保护的认识和态度尚待提升,亟需加强教育与引导,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林地的良好氛围。

(二)资金技术支持不足

巴中市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面临资金技术支持不足的严峻挑战。评估资金投入方面,尽管中央财政提供了大量补助,但长期、稳定的维护资金仍显匮乏,难以满足林地抚育、病虫害防治、防火等多元化需求。技术支持的欠缺则体现在专业管理人员匮乏、技术培训不足以及先进技术应用推广缓慢上。这导致林地管理效率低下,林木生长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退耕还林后,通江县林地后续产业发展面临明显滞后问题。尽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相关产业发展未能同步跟进。当前,后续产业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林业经济模式[2]。农户对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认知不足,技术支撑薄弱,市场对接不畅。加之资金投入有限,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后续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退耕还林后林地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使得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健全。

三、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对策

(一)强化林地保护意识

针对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强化林地保护意识是关键对策之一。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平台,普及林地保护的重要性及法律法规,提高农户、基层干部及社会公众的环保责任感。同时,树立并推广典型示范,如建立退耕还林成效显著的示范村或示范点,组织现场观摩和学习交流活动,让成功经验和做法深入人心,从而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林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

(二)加大资金技术投入

针对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是核心对策。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确保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获得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来源。同时,创新融资机制,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利用PPP模式、林业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多元化渠道拓宽融资路径[3]。此外,加强技术培训与知识普及,不仅提升农户及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增强其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涵盖林下经济高效种植、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等领域,以科技赋能全面促进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为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构筑更加坚实的保障。

(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针对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是关键对策之一。应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如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林下养殖家禽等,实现立体种植与养殖,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同时,结合区域特色,培育种植养殖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市场销路。此外,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退耕还林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结语

巴中市通江县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凸显了后续林地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研究表明,退耕还林不仅显著改善了通江县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然而,退耕还林后的林地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后续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放大的瓶颈。当前,通江县正面临着如何科学有效管理退耕林地,促进后续产业蓬勃发展的紧迫任务。林地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期效果与可持续性。有效的林地管理不仅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还能进一步挖掘林地潜力,提升林地产出效益,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渠道。因此,加强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是通江县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这要求当地政府、林业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林地管理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业等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通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旭瑜.浅析退耕还林后期林地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山西农经,2021,(22):140-141.

[2]汪丽.浅析退耕还林后期林地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1,(04):120-121.

[3]贺生江.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20,(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