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肝囊肿临床效果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6
/ 2

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肝囊肿临床效果探索

梁荣新

烟台市蓬莱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5612

摘要:目的:探索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肝囊肿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60例肝囊肿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B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A组采用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于B组,A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表现情况更好(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B组低(P<0.05)。结论:将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应用在肝囊肿治疗中,可提高肝囊肿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有效治疗肝囊肿,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肝囊肿;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临床治疗

肝囊肿,作为肝脏的一种囊性病变,发病机制复杂,多数情况下,病因是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这种先天性因素导致胆管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异常的囊状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囊状结构逐渐增大,形成肝囊肿。同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身体有外伤或长期处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之下,导致肝脏局部组织发生病变,最终发展成肝囊肿。肝囊肿患病周期长,且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因此在早期阶段很难被及时发现。多数情况下是在患者进行体检时偶然发现的。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该病得以被治愈,并且能降低手术的创伤程度,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基于此,本文对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重点关注其对患者临床恢复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肝囊肿患者,分成A组与B组。在本研究中,A组中共有30例患者,男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6.38±11.38)岁,均为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且排除感染病例。B组中共有3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41±11.61)岁,均为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同样排除感染病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B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手术开始前,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后平稳地躺在手术床上。再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确定最佳手术路径。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右上腹部,即肋下缘位置划出切口。随后,一层一层将腹腔组织分离开,直达囊肿所在位置。一旦找到目标囊肿,医生将进行穿刺,然后切除囊壁,随后利用吸管吸除囊肿内的液体,减轻囊肿对周围组织的压力。为防止出现意外,医生在对剩余的囊壁上皮进行电凝破坏时需全神贯注,避免对患者的重要血管造成损伤。特别是在处理肝脏与胆囊时,医生会对其进行仔细观察,确认无任何异常或胆漏迹象后,才会常规放置引流管,以促进术后体内液体的正常排出。

A组采用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与常规治疗不同的是,医生会在患者肚脐处开一个隐蔽的弧形切口,然后向这个小切口向腹腔内充入二氧化碳气体,以建立气腹,为腹腔内提供足够的空间,便于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器械的操作。然后,医生会将一个直径10毫米的导管通过切口置入腹腔定位囊肿的位置。在囊肿定位后,医生会在患者剑突下3厘米处制作第二个切口,抽取囊液。分离囊肿组织后,运用电凝止血技术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随后彻底切除囊肿。

1.3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三项指标。②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感染、出血、胆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各种手术指标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相较于B组,A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表现更好(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x±s]

组别

n

住院时间(d)

肝功能恢复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A组

30

5.25±0.81

12.46±5.37

15.36±6.26

B组

30

9.37±1.35

42.46±3.58

35.25±7.28

t值

0.35

0.74

0.24

P值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相较于B组,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组别

例数

感染

出血

胆漏

总计

A组

30

1(3.33)

2(6.67)

0(0.00)

3(10.00)

B组

30

5(16.67)

5(16.67)

4(13.33)

14(46.67)

Χ2

0.27

0.42

0.36

0.36

P值

<0.05

<0.05

<0.05

<0.05

  1. 讨论

肝囊肿,病程漫长且进展缓慢,当囊肿体积较小,患者通常不会感知到明显的临床症状,其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亦微乎其微,因此此类患者通常无需进行特殊治疗,仅需定期观察即可。然而,一旦肝囊肿的直径扩张至5厘米以上,其临床表现便显著加剧,患者可能会遭遇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是,囊肿在这一尺寸下,其破裂或出血的风险会显著升高。鉴于此,对于直径超过5厘米的肝囊肿,医学界普遍认为,采取手术治疗来精准切除病灶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诸如腹腔镜手术等微创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治疗肝囊肿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为患者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治疗选择。开腹开窗手术曾是治疗肝囊肿的主流选择,其通过在囊肿处开窗、剥离,随后破坏囊壁,实现囊肿组织的彻底清除。在实施过程中,开腹开窗术通常借助超声引导进行精准定位与操作,然而,由于穿刺过程无法实现直接可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定位的精确度,增加了误伤正常肝组织的风险。采用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作为治疗方案,展现出了显著的临床优势。这一技术通过在患者腹部建立几个微小切口,引入腹腔镜与相关手术器械,实现对囊肿的精准定位。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显著减少了对患者机体的创伤,不仅降低了手术切口的大小,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更加快了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极大地提升了治疗体验。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60例肝囊肿患者分为两组,每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B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A组采用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B组,A组患者住院时间比B组短,A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比B组短,A组术中出血量比B组少,各项手术指标表现情况更好(P<0.05),A组患者感染人数,出血人数,胆漏人数均比B组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比B组低(P<0.05),为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持。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能够显著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感染、出血和胆漏等,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文强,程春霞,徐冬梅.腹腔镜开窗引流术与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术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2(003).

[2]陈敏胜.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肝囊肿患者的疗效[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22(5).

[3]邱建伟.对肝囊肿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2022(20).